本篇文章2235字,读完约6分钟
3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傅莹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新京报记者陈杰照片
最近,大陆电视台有一个受欢迎的节目。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看。它叫做“跑,兄弟”。大陆有年轻人,香港也有年轻人。我对它特别感兴趣。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工作,齐心协力。如果一个人失败了,整个团队都会失败。事实上,兄弟之间也是如此。这在生活中是真实的。仍然有必要积累更多的正能量。解决一些问题不是不可能或不可能的。我认为讨论它们很容易。但是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负面能量上,就很难完成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因此,我认为内地与香港的关系仍然希望解决一些误解和分歧,或者共同前进。

——3月4日,傅莹就NPC会议议程和NPC工作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4日,满头银发、面带微笑的会议发言人傅莹走进会议厅。她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以“羊年快乐,健康家庭”的口号开场。

作为30多年来第一位女人大代表,傅莹的独特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个小时的新闻发布会上,傅莹回答了中外记者提出的15个问题,其中包括许多关于NPC代表违法以及如何“根治”反腐的“棘手”问题。几天前,傅莹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书面采访,讲述了如何为3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做准备,以及作为全国人大发言人的感受。她说,在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回答问题不是为了炒作八卦,而是为了准确传播大会信息。

■印象
傅莹的《刚柔相济》传达了中国的声音
无论是在新闻发布厅还是在会议厅外,傅莹总是带着她招牌式的微笑与人交谈。她以柔和的方式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
今年是傅莹担任全国人大发言人的第三年。在近一个半小时的新闻发布会上,她的讲话多次引起现场记者的共鸣。
面对敏感问题,傅莹总能一一解决,这在今年的新闻发布会上得到了特别的体现。路透社记者问中国今年是否会增加国防预算。如果提高,会超过去年吗?面对两会记者会的“必答”,傅莹先是幽默地与记者们互动,然后郑重声明,中国是一个大国,需要能够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的军事力量。

在回答如何控制雾霾的问题时,傅莹也是“中间偏软”。她首先开口说话。她笑着说:“今天早上我打开窗帘,看到了蓝天白云。”这真的打动了我的心。”在谈到一些不守法、破坏环境的行为时,傅莹郑重声明,这部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历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有牙齿”,对污染“零容忍”。

除了“温柔公正”,傅莹还喜欢在新闻发布会上用生动的故事和例子回答记者的提问。例如,傅莹说,香港和内地应该多了解彼此的好处。她用热门节目“快跑,兄弟”作为例子。强调兄弟之间应该共同努力,“积累更多积极的能量,有些问题就解决不了。”

[演讲准备]
向智囊团学习,轻松表达专业材料
新京报:记者会上,你回答了15个问题,涉及反腐败、环境保护、军费开支、香港政治改革、食品安全和国家安全立法等10多个领域。你如何在会议前准备这些话题,你需要收集什么信息?关键点是什么?你会集中准备哪些问题?

傅莹:在每年的新闻发布会之前,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广泛了解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收集信息,准备回答各种问题。大部分与法律有关的基础材料是由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提供的,大部分内容来源于张德江委员长的常委会工作报告。

将专业材料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表达需要时间。对于每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找出事实是什么,然后考虑如何表达它们,以便最有效地传递信息。
无论从全国人大的工作角度还是从公众的关注角度来看,对演讲者的高度期望和对信息的巨大需求都远远超出了个人知识和智慧的范围。在筹备过程中,我充分听取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包括全国人大的同事和智库学者。

[敏感问题]
回答任何问题都不是为了炒作流言
新京报:每次新闻发布会都有很多敏感话题。如果记者问你,你有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和说明?
傅莹:准备工作必须尽可能全面,事先会和媒体人士进行讨论,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关注点。原则上,我们应该回答所有人关心的问题。
同时,全国人大的新闻发布会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平台。回答任何问题不是为了炒作任何流言蜚语,而是为了准确传播会议信息。
[履行职责的经验]
对于许多书籍的转型来说,“出名”是一种负担
新京报:你认为从外交部到NPC外事委员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发言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傅莹:在这个年龄,我很难改变。我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在外交领域,而我目前的工作涉及很多内政领域,尤其是学习法律知识,这经常让我感到吃力。由于这个原因,我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但我对它们仍然知之甚少。主要依靠两年时间参与大量的立法审查实践,力争尽快进入角色。

有很多困难。如果你不小心,你会被当作“名人”来招待。有些人甚至在网上用我的名字传播他们的文章。出名是一种负担。
[记者的问题]
发言人需要尊重地面对任何问题
新京报:你认为外国媒体和国内媒体之间,以及中央媒体和都市报之间有什么不同和不同?你对这个记者的问题评价如何?你给自己多少分?
傅莹:我不擅长定量判断,我不能说太多。我觉得国内媒体了解国情,问题更有针对性,也更难回答。外国媒体对中国了解不多,有些媒体有偏见。回答这些问题的困难在于保证谨慎。

中国记者和外国记者都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公众群体,为了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演讲者需要以尊重的态度面对任何问题。
本版由《新京报》记者王晓枫撰写
标题:傅莹:大家关心的问题都应有所回应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03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