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18字,读完约6分钟
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杨桥村一户贫困户张正奇的家,从外面看,与邻居家没什么不同。只有当你走进去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只有面向街道的主房间有屋顶,房间的其余部分只能用松散的草和小瓷砖覆盖。还有一个直接的室外房间,它变成了一个“院子”。主房间后面的楼梯长满了苔藓和杂草,通向唯一的“屋顶”。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安徽省金寨县、阜南县、休宁县的贫困农村,发现农村普遍呈现出小康氛围,部分家庭还购买了汽车。然而,在这些“富人”“路边场景”的背后,仍然有很多“角落里的贫困”,一些贫困家庭陷入了“穷人变穷”的恶性循环。“贫困积累”严重的贫困家庭很可能没有摆脱贫困的希望。

“角落贫困”隐藏在贫富差距中
水泥路,小洋楼,在院子里停车,在乡下开车,让“路边风景”随处可见。在一些乡镇,记者还看到了新装修的、设备齐全的村活动中心。然而,在这些“财富”的“缺口”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落贫困”。

在大别山腹地,来自金寨县花市乡大湾村的78岁老人王大凯,和他的家人一起住在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石头祖屋里。在他的“房间”里,一面石墙已经消失了,只剩下齐膝高的“台阶”,另外三面墙像一个水平的“U”形,面对着祖屋的长长的巷道,风雪交加。

“扶贫最令人害怕的是农村的‘财富理论’。事实上,仍有许多贫困隐藏在‘角落’里,仍然令人震惊。”金寨县扶贫办副主任石培富说:“车库就在山里的水泥路上,到处都是白墙红瓦、绿树成荫的建筑。如果不深入贫困农民的家庭,人们会认为农村地区现在比城市人生活得更好,而山区都是卖钱的商品。难道你不知道许多农产品(报价000061,咨询)卖不出足够的钱来雇人工作吗?仍然有许多农民借钱建房,以便娶他们的妻子和孩子。这栋房子已经建了好几年,甚至十几年了,债务还不清楚。房子也是一个美丽的外壳,进入房子,空空摇摆。”

在接受《经济信息日报》记者采访时,“角落贫困”往往是极端贫困的,许多贫困家庭仍然住在土房里,睡在草垫上。
记者在春节前夕踏雪来到金寨县,看到许家在镇茅河村小寨村唯一能用的电器是一个灯泡。这对夫妇睡在光线昏暗的卧室里,床上铺着稻草取暖。家里唯一的年货是挂在墙上的“饿死的鸡”。来自槐树湾乡杨桥村展湾组的11岁女孩展,整个冬天也睡在草席上。小女孩告诉记者,家里没有年货,“如果你有钱买枪,不如花钱买些肉吃。”即使在已经摘下贫困县乡“帽子”的休宁县白集乡,记者仍能看到许多散落在深山里的土房。

“穷人越来越穷”很难理解
“一个地区已经发展起来,贫困家庭可以一起工作,或者‘坐下来享受他们的成功’。例如,向大户转让土地的价值将会更高,对土地生产的补偿将会更高,这样就有希望在大规模流动的同时摆脱贫困。”季芳镇党委书记张表示:“相反,陷入恶性循环的贫困家庭只会越来越穷,脱贫也越来越难。”

阜南县段颖乡马达村位于红河洪泛洼地。陈海是一个贫穷的家庭,患有脊髓灰质炎。现在,一个五口之家的所有收入来源都是靠自己种四亩承包地,帮助别人种六亩地,以及每人每年1156元的低收入保障。

在陈海佳生活了24年的砖房里,他一进门就能看到他睡的房间里有两头牛,闻起来像牛粪。在中间的院子里,几乎没有平坦的土地,猪圈被随意地建在一边。房间里,陈海养的鸡和鸽子忙得顾不上照顾,它们也和人住在同一个房间里。

“我们每年都被洪水淹没,所以我们要么减产,要么拒绝生产。就像去年的洪水一样,玉米只得到一点点,每亩只得到100多元的保险赔偿。”陈海说:“如果你收不到东西,土地就一文不值,帮助人们增加工资的费用就更低了。”

不仅在段誉乡,而且在同样位于红河凹陷的渭南县季芳镇,也面临着这样一个“死结”:灾害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土地无产出、无“价值”;土地越不值钱,收入越少,越穷。

季芳镇的一个贫困家庭鲁振原为《经济信息日报》的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和他的儿子只有四英亩土地,种植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麦,免除了种子和肥料的费用,扣除了每年将会遇到的灾难损失,并保留了足够的口粮。每亩土地的净收入只有300多元。然而,如果黄梨种植在同一亩土地上,三年挂果后每亩土地的净收入至少为10000元。

“但是现在每年都有涝灾,只有秋稻可以收割,小麦可以收割一点,但是别的什么也不能做。天气干燥时,没有水可以倒,水也不能排干。如果你想种花生、芝麻、黄梨等经济作物,根本没有条件,你只能继续一年比一年穷。”鲁振原说。

“残疾人”贫困户已经沦落到穷途末路
“扶贫工作做得越多,就越难做。即使以目前的实力,安徽至少有100万人可能无法摆脱贫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扶贫干部坦率地说。他所指的“无法摆脱贫困”是记者在采访中经常遇到的各种“残疾”家庭。

金寨县槐树湾乡杨桥村的宋承尧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2013年11月4日,他从施工现场的脚手架上摔下,腰部和腿部严重受伤。由于事故涉及第三方责任,根据规定,NCMS不能报销,承包商只提前支付了8万元,所以他不愿意支付任何医疗费用。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宋承耀的家中看到,经过两次手术后,他虽然几乎不能行走,但腿部肌肉开始萎缩,甚至连小步都不能顺利上下。他的妻子说,她的丈夫仍然大小便失禁,整天带着导尿管,所以即使是他的生命也必须由别人来服务。现在,这个家庭不仅失去了主要的劳动力,还突然负债16万元。

仅在这个县,记者就走访了许多这样的家庭。同样在蜀都湾乡双石村,胡淑珠这个贫困家庭属于“全白痴”,三个人都患有痴呆症,只能靠社会救济维持生活;在何燕子镇毛河村小寨村,全组13户中,3户有聋哑痴呆妻子,1户有精神病史,5户为“老单身汉”;在泉郡镇沙河店村,贫困家庭方的妻子患有精神病,两个儿子都患有重症肌无力。收入只能靠方的临时工和县里贫困户安排的光伏电站。未来,两个儿子的医疗费用将是巨大的,夫妻的养老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

“对于这类残疾家庭来说,‘造血’扶贫很难实现,或者说效果极其有限。他们只能依靠不断的‘输血’。”基层干部说。
标题:农村“角落贫困”久脱仍贫需关注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07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