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3字,读完约5分钟
金融业如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货币政策将向哪个方向发展?未来金融业将进行哪些改革?关于上述问题,在3月21日举行的“2015中国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畅所欲言。

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推进
在3月22日的主题演讲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首先强调,虽然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稳健的,但改革开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在回应备受社会关注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时,周小川说:“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准备,并将进一步推进。”我们也欢迎各方对人民币进行评估并推动我们的改革。”

周小川透露,今年,也就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中国将通过各种改革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具体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使个人在国内外的投资更加方便。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相关法律法规和自由度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境内居民投资境外证券或其他金融产品,境外居民通过qfii投资中国金融市场产品,正在进行改革。第二,资本市场将更加开放。最后,我们正在为新一轮外汇管理条例的修订做准备。在此次修订过程中,我们还将考虑有关方面提出的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的要求。

在货币政策方面,周小川表示,不久前,中国推出了一些流动性管理和全面信贷管理的新工具,使流动性管理工具多样化。然而,他强调,即使将这些工具加在一起,总体信贷扩张率或总货币供应量的扩张率,即广义货币的扩张率,仍相当稳定,这明显低于经济刺激计划期间的扩张率。周小川说:“新常态下的稳健货币政策是指货币政策应支持经济增长,并考虑经济增长的新特点。同时,它还应该促进结构改革。如果实行过于宽松的政策,可能不利于结构改革。”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
说到金融业改革,自然离不开金融创新。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强调,实际上,产品创新是最浅层次的,组织、观念、观念、制度、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是当前创新不足的根源。金融创新需要一个平等自由的市场。对此,易纲表示:“中国正在努力创造这样的环境。例如,当我们与美国和英国讨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时,我们有一个达成协议的共同前提,那就是,我们讨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时,是按照国民待遇加进入前的负面清单,这意味着中国和外国投资企业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从正面清单改为负面清单,以便更多的投资可以自由进入。”。

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金融创新是不可避免的。他说,新常态下更需要金融创新,市场要求我们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同时,创新必须有所作为,但不能过度。田国立谈到了与“一带一路”相关的金融创新,认为未来的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创新,还包括战略创新。此外,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除了传统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创新外,还有其他金融机构,如基金、保险、投资银行等。,需要共同努力来实现改革。

在金融创新备受关注的同时,相应的金融风险监管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易纲认为,资本、杠杆率、系统性风险、信息收集、制度建设和统计数据监控是监管机构最重要的问题。法国巴黎银行董事长卢?宋在讲话中说,一些银行很有创新精神,但在创新的同时也面临太多的风险。他认为,金融有序运行的前提是安全,即可控性、可管理性、透明度和可预测性,银行的责任是将创新和安全这两个原则结合起来。

应审慎推进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放
关于资本账户可兑换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雷璐表示,2014年中国资本账户可兑换进程相对较快,未来资本将有权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今年,我们很可能推出深港通,在自由贸易区,特别是上海自由贸易区,我们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开展资本项目可兑换业务。”不过,雷璐也表示,任何资本流动或要素配置都会自然产生风险,因此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审慎、稳健和渐进的安排应该是合乎逻辑的。他透露,未来有三个可预见的政策取向:第一,改变海外资本的流动管理模式,在促进便利性的同时,从肯定列表转向否定列表;二是推进资本双向开放,有序推进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取消资格和配额审批。条件成熟时,相关投资便利将扩展至境内外所有法人机构和境内机构投资者。将被严格建立;三是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条件下的外债和流动性管理体系,提高可转换条件下的风险管理水平。

雷璐还表示,如果实行资本账户可兑换,就需要一个非常强大、审慎和微观的金融体系,包括市场体系和制度体系。就市场发展和制度发展而言,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即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要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覆盖主要地区高效安全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支持境内机构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利用人民币进行对外贷款和投资。此外,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更便于识别整个资本流动的流向和方向,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
标题: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 金融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10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