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88字,读完约9分钟
《经济信息日报》记者在北京、湖北、江苏等地发现,科研经费的不公平获取是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报道最多的问题,而且“政府办大学问大问题、权力大、经费大”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科学研究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对资金和资源的过度行政化配置受到了批评,导致了官方本位意识的泛滥、投机意识的滋长以及学术氛围不佳、科研水平低下等负面影响。研究者呼吁下大力气根除科研行政分配的弊端,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

“权力越来越大,资金越来越多”的奇怪现象屡见不鲜
“超过70%的科研经费是根据品牌、帽子和座位分配的。他们被领导和学者带走,30%的人被撒上了辣椒面。此外,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和二等奖是学术大赦。一些人共同赢得了这个奖项。”北京、江苏、吉林、湖北和陕西的许多一线教师对此感到愤慨。

在调查中,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最大的反映就是科研经费的不公平获取,政府办大学问大问题、权力大、经费大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行政力量在项目申请和项目授予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出现了“管理者独揽一切”的现象。一些大学教师报告说,科研项目被“学坝”、“牛学校”和“富裕省”占据,年轻人、普通学校和不发达地区的机会很少。

"长期以来,对研究经费分配的过度管理一直受到批评."武汉科技大学语法与法律学院副院长黄涛表示,中国科协在三年前进行了一项调查,82.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拥有一定管理职位的研究人员更有可能获得研究经费。

南京审计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在南京的大学中,每年都有几个“学坝”项目。年轻人只能靠它来分一杯羹。真正依靠自己能力的人不多,所以成果转化的好处相对较少。华中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表示,一些院士兼职买办学者,垄断项目资源,形成“学术肿瘤”。

32岁时,清华大学的一名副教授被聘为973的首席科学家。在他看来,他很幸运。“30岁是最有创造力的时候。但大多数年轻、有能力的学生和工程师无法在梯队中发挥作用。”他说。

吉林大学科技系负责人表示,欠发达地区和非“牛学校”等因素制约了吉林大学的整体发展。“吉林省能得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如一所名牌大学。一些科研项目多的高校“拿钱买人”,导致吉林大学等机构人才大量流失,并逐渐被边缘化。”

近年来,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大幅增加,引发了一些学者“照顾自己”争夺资金、垄断资源;或者几个老板联合起来接手这个项目,然后分开做,然后一起获奖。一些专家已经对某个主题进行了总结,他们每年都可以对其进行申报,因此方式越来越窄。年轻人只能分一杯羹。

"这是科学研究的霸权,学术上的肿瘤,以及局部营养过剩形成的恶性肿瘤."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的一位教授说,也有一些买办学者收受大笔金钱,将钱转包给他人,自己带头;或者到处做兼职,在实验室里出名,然后赚很多钱。

黄涛说,纯粹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往往是“知识工作者”,因为他们的学科地位没有得到反映和尊重。这迫使一些没有出路的年轻人投机取巧。为了争夺这个话题,他们已经变得很有竞争力,他们拉起横幅做虎皮,挂起主角的名字来做宣言。

行政主导的科学研究资源的分配被认为是最大的缺点,这一点得到了最强烈的反映。行政部门控制着大量的科研经费,也决定着经费的去向。当申请一个项目时,他们应该求助于这些行政机构,给他们他们喜欢的东西或者有意识地交朋友。只要他们通过这些部门,他们就能得到科研经费的支持。然而,那些没有管理职责或不愿交朋友的科研人员往往被排除在科研经费的分配范围之外。

由于行政部门控制着研究经费,研究方向往往受到政府规划的影响。政府重点资助与化学工业、制造业等相关的科学研究。,而民生研发项目很难成为主要的资助对象。一些大型项目服务于实现目标,而计划是随机变化的。

促成了“官方标准”的流行
一些大学教师认为,垂直项目的最大问题是它们偏向于行政层面。如果你想得到这个主题,你应该是一个小官员,从教授到副主任,但你不能得到它。行政经费分配机制极大地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滋长了投机意识,造成学术氛围不佳、科研水平低下和“学术弱化”效应。

“老师们开玩笑说,为了当官,会有更多的官样文章。”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位教授分析说,行政拨款严重助长了“官本位”意识,尤其是大学制度强调学校管理。因为资源的配置和决策权与行政权力相关,所以当教师成为教授时,他们希望得到一个主管。

根据黄涛的分析,学者可以在政治上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更有利于赢得项目和资金。然而,只要没有职位,那些认真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就很难得到承认。这导致更多的研究者热衷于进入官场,追求各种行政层次,并达到获取更多科研和学术资源的目的。

过度管理鼓励权力寻租,滋生腐败,造成资金浪费。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的去职,主要与科研经费的分配和项目申报有关。一位科研工作者说,他所在的大学申请了一个100万元的项目,仅介绍费就有60万元,剩下的40万元由两个合作教师分担。

南京审计大学教授、中国金融协会理事认为,政府主导的资金分配导致科研项目报告机制混乱,这为腐败创造了机会。你怎样才能得到一个项目?“当你从事一个项目时,先播下种子”的意思是“管理部门并进入项目”,这实际上是在发送种子。几十万个小项目,几百万个大项目,小资金换大资金,你不能不运行就得到项目。

目前,资金配置结构严重失衡,过多的资金和资源集中在少数学者手中,导致不同层次的外包,滥用资金,中饱私囊。最近,科技部和教育部报告了许多违反科研经费的案件,主要是欺诈和挪用资金。

行政经费分配机制极大地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滋长了投机意识,造成学术氛围不佳、科研水平低下和“学术弱化”效应。“三分之二的时间运行基金,三分之一的时间做研究;这不仅仅是嘲笑在相关部门运作基金,或者在运作基金的路上。”一位教授说,一些研究人员忙于申请项目,建立关系,在科学研究上花费的时间太少。“重项目立项轻研究”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必然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低、转化率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少。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说,最有活力、最需要支持的年轻学者是拿不到资金的,如果不能进入这个圈子,他们就拿不到钱。近年来“抓重点、办项目”的趋势之所以相当流行,是因为争项目就意味着争资金,这往往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但这也是一个评估机制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评价最好的并不容易。这个主题最容易量化。如果没有主题,你只能等待被解雇。

清华大学的一位副教授说,干扰科技活动的行政力量太多了。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奖是行政性的,国家评估与行业无关。现行的奖励制度已经成为一些官员追求政治成就和一些科技人员名利双收的渠道。

打破行政牢笼
必须打破几十个行政部门多头管理的局面,整合科研经费资源,实行市场化配置。我们应该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开,淡化官本位观念,遏制科研霸权,营造良好环境。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一位教授建议,宏观政策规划应与科研经费分配、统一规划、市场分配和单独实施分开。或者我们可以建立几个基金会,如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如能源基金委员会和材料基金委员会,使科学研究项目和资助更加公开和透明。

要调整科研经费结构,政府应该少干预,让企业多做。南京工业大学教授认为,科研经费应该更多地来自应用科研成果的企业,而不是行政部门,这也有利于培育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行政部门不知道研究成果能否使用,研究经费没有少花,但大部分都去了水漂。

我们应该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开,淡化官本位观念,遏制科研霸权,营造良好环境。建议业界减少行政官员和教师对项目申报和资金分配的干扰。一流的科学家不应该是校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党政一把手不应该竞相申报项目,抢占科研经费资源,让更多的青年学者获得应有的科研资源。

一些科技精英已被提升到领导岗位,但他们无法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科学研究上,也无法中断有希望的科学研究。一些教授说,事实上,只有长期站在第一线的教师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确保项目的完成。创新和创造的最佳时期是30至40岁。我们应该珍惜人才资源,让青年学者占据更多的科研资源,而不要在运行费用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让他们承担更多的科研项目。取消科研经费分配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事后奖励制度。建议根据科研项目的影响和贡献程度,对科研人员实行“奖不补”,使科研经费的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激发科研的活力,放开手脚专心工作,展翅高飞。

然后是审查与加强审计监督的分离。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模式,对科研经费的分配进行监督,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以确保有限的科研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

(本刊记者邓华宁、于坚、徐祖华、赵、丁静、、除签名外)
标题:科研霸权大行其道 “权大经费多”怪象频现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12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