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5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会计业务试点境外融资和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12日在上海发布。根据这一新政策,自贸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无论其性质和规模如何,均可在平等的基础上从境外筹集本币和外币,企业资本项下人民币基本实现可兑换。

解读上海自贸区境外融资新政:企业融资成本有望降低

让更多的公司与全球低成本基金携手合作

2014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在一年内建立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正式投入使用,并建立了强有力的事后管理体系,将分散化与风险管理相结合。从那以后,FTZ已经进入了2.0版本的时代。

解读上海自贸区境外融资新政:企业融资成本有望降低

目前,上海自由贸易区已开通人民币海外贷款。共有13家中外银行进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开设了1万多个自由贸易账户;全区企业共发放境外贷款120笔,金额197亿元,利率仅为4.2%,明显低于国内融资利率,大大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解读上海自贸区境外融资新政:企业融资成本有望降低

此前,FTZ企业在海外融资有一系列的条件和限制。《规则》在原有基础上大大放宽了限制。其核心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开展境外融资活动,自主测算境外融资规模,自主权衡境外融资结构,拓展经济实体境外融资的规模和渠道。同时,《细则》建立了基于资本约束机制的统一海外融资规则,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正常金融活动。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管理体系和风险转换因素等宏观审慎管理手段,实现了分权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

解读上海自贸区境外融资新政:企业融资成本有望降低

这套细则被称为自由贸易区金融改革3.0版,旨在让更多企业与全球低成本基金联手,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活力。

将本应属于企业自主决策的权利返还给企业

《规则》有五项主要创新:

海外融资规模和渠道不断扩大,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可以自主整合海外资金。总体而言,《规则》提高了经济实体海外融资的杠杆率。企业的融资规模比原始资本翻了一番。在新的政策框架下,银行可以整合来自海外的本币和外币资金。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可以整合海外资金。

解读上海自贸区境外融资新政:企业融资成本有望降低

运用风险转换因子等新的管理方法优化海外融资结构。这种新的管理方法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中长期资金和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不鼓励短期融资。

解读上海自贸区境外融资新政:企业融资成本有望降低

改革前的审批是事后的监督。取消了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扩大了经济主体的自主权。借款主体可以自主决定如何进行海外融资、融资时间长短、融资币种等。根据自有资本的大小,在批准的规模内,考虑期限、货币和融资类别等因素,将这些应由企业自主决定的权利返还给企业。

解读上海自贸区境外融资新政:企业融资成本有望降低

建立了新的海外融资宏观审慎风险管理模式。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调整海外融资杠杆率、风险转换系数、宏观审慎政策参数等。根据试点地区的跨境和跨区域资本流动情况,以及试点地区内部和内部的信贷供求情况。如有必要,还可采取整体规模控制等紧急控制措施。

解读上海自贸区境外融资新政:企业融资成本有望降低

上海率先确立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路径和管理模式。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将完全放开国内外货币的海外融资。在管理方式上,中国人民银行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管理系统,采用风险转换因子等现代管理手段,24小时实时监控风险,确保金融安全。

标题:解读上海自贸区境外融资新政:企业融资成本有望降低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