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72字,读完约7分钟

不披露担保和关联方交易信息,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挪用公司资金,发行人和上市公司捏造重大交易事实粉饰业绩...中国证监会正在加大对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报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一些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甚至与市场操纵、内部交易等各种违规行为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和秩序。专家认为,不仅要加大行政查处力度,还要对症下药,规范资本市场运行,强化民事赔偿制度,真正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隐瞒信息、挪用资金和虚构表演:中国证监会公布了2014年执法记录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通知,自2014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对袁波投资、成股份、圣郭恒、北大荒、闽江物流、中科王云、尹仲羊绒、深圳鹏程会计师事务所、钟磊会计师事务所等上市公司及其他中介机构进行了调查。已立案43起,涉及天丰节能、仙城矿业、南方股份、光大证券、北京景甜恭城律师事务所等16家公司。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不披露担保、关联交易等重要信息:为了避免关联交易,一些上市公司煞费苦心。如河南天丰节能板科技有限公司因财务欺诈而跌入“ipo大门”,一方面采取与无关第三方签订销售合同的方式,然后第三方与天丰节能关联方河南天丰钢结构建设有限公司等签订销售合同。一方面,将实质性关联交易转换为非关联交易,另一方面,在财务记账过程中,将关联交易资本交易直接转换为与非关联第三方的交易,三年内避免关联交易的累计金额达到3200万元。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很多a股上市公司都很难说."复旦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宗新说。例如,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披露,上市公司仙城矿业隐瞒了近1.5亿元的担保,而华苏控股与成都新锐融投资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27日签署的合作协议直到2013年1月4日才披露。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挪用公司资金:自2001年起,宝硕股份及其子公司被大股东河北宝硕集团有限公司占用,资金4.4亿元。宝硕的股票直到2006年10月才公布。事实上,在a股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并不少见。美达股份和中捷股份的大股东分别挪用上市公司资金1700万元和近1.7亿元。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捏造重大交易事实粉饰业绩:上市公司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虚假陈述和违规认定手段是通过夸大交易、虚假收入和利润来粉饰业绩。例如,2014年7月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吉新忠,在2006年至2011年的许多年里,利用自己的隐形空空壳公司天津渝中,并利用不相关的中国转让公司新疆浩科从事虚构的买卖业务。连续六年,虚增利润总额为2.2亿元;莲花味精、南方等被处罚的上市公司也通过各种手段粉饰业绩报表。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新的违规行为带来了监管问题

“信息披露的公开透明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张宗新认为,a股市场违规行为的频繁发生不仅反映了部分a股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混乱,还包含了上市公司的主观和故意成分。有些上市公司为了“平稳融资”和“稳定股价”,有选择地披露信息,甚至披露虚假信息。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据记者调查,近年来,随着监管的日益严格,上海公司的违法行为越来越隐蔽,甚至存在技术障碍,给监管带来了新的困难。

例如,2014年10月,水产专业上市公司獐子岛宣布,由于“异常冷水团”的影响,价值8亿元的扇贝存货“失踪”。当长海县的其他农民还能期待更好的收成时,为什么只有长子岛的一个家庭遭受了自然灾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坚定地说,“冷水团”是真的吗?虽然这些问题仍悬而未决,但没有确凿的证据。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据业内人士称,对于农业,尤其是水产品行业,审计工作只能限于口头和书面材料,审计人员潜心检查库存是不现实的。“此外,除了从事海洋活动测试的行业专家,没有人能证实‘冷水团’的存在。”张宗新表示,这些技术问题导致的“长子岛事件”注定会成为a股历史上的一个谜,但它仍然不能免除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责任。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事实上,一些上市公司表面上已经披露了信息,但仍涉嫌违规。例如,近年来,通过股权质押、财务规划、信托规划等新方式实现资本“曲线”和操纵股价已成为a股市场的“新游戏”。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例如,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股票质押获得资金,即利用银行资金购买资产实施资产注入,然后通过信托和股票基金认购额外的发行计划,以获得较高的股价。”江苏某房地产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透露,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制造虚假利益,抬高公司股价。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此外,一些上市公司选择通过第三方发布“新闻”,以避免发布虚假好消息的风险。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作鹏认为,操纵股价不能脱离虚假利好消息的配合,而需要随着上市公司的公告而承担法律责任。“一些人相信不可思议的虚假新闻的原因是,经常有‘黑嘴’人物,比如研究机构。”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在长子岛“东窗事件”之前,许多券商不断发布分析报告推荐,对公司的亩产量恢复和业绩提升充满信心。许多a股投资者仍然记得,一家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股价飙升,是因为市场传言该公司拥有储量巨大的石墨矿。原因是蔡襄证券和平安证券等四家券商曾在研究报告中轮流讲述故事,清楚地证明了这种优势的存在。随着虚假消息的破灭,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此前,一家以啤酒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近年来一直依赖于研发乙肝疫苗的声明,其股价从13元涨到了83元。在此期间,它主要依靠某个经纪公司的一名研究员连续发送几十份研究报告,从而为其释放利益。消息传出后,股价也暴跌,市值一度几乎减半。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惩罚很轻

完善民事问责机制刻不容缓

“从各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股市越是火爆,从各种违规行为到鼠仓和内幕交易,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往往处于高发时期。”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专家建议,除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外,应进一步完善民事赔偿机制,加强投资者保护,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确保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从行政处罚的角度来看,目前《证券法》规定的处罚较低。即使实施重罚,证监会也只会对莲花味精、南方等上市公司数亿元的虚拟净利润处以50万元的罚款,对迪达集团利用11个自然人的22个证券账户获利818万元的行为,只会作出“责令迪达集团纠正并没收迪达集团非法所得”的处罚决定。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上海华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峰认为,对非法信息披露的监管和处罚手段仍然存在局限性。“一方面,在现实中,一些罪犯的利益远远超过了惩罚的上限;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警惕上市公司与第三方之间的秘密合作,以避免信息披露责任。”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然而,上市公司披露非法信息的行为不断产生新的花样,这也给监管当局带来了困难。因此,很难确定非法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投资者也没有办法提出民事索赔。据证券监管部门人士介绍,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违反信托与上市公司损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和损失的计算方法没有明确规定。

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中国投资者依法维权的意识仍然较弱,但更现实的是,依法维权的成本过高,困难重重。许多投资者选择自己承担损失,这无疑助长了违法违规者的嚣张气焰。“金木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宝生认为,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尽快进一步完善对案件行为的认定、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认定、责任与免责事由、损失的认定等方面的规定。

标题:上市公司屡屡信披违规 新式违规带来监管难题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1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