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28字,读完约6分钟
□沈海雄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两年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了八次会议,确定了许多要做的大事,要检查这些事情是否取得了成效。总的来说,各部门对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确定的问题的落实态度是坚定的,思路是清晰的,进展是令人满意的。总书记强调,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平台,要努力落实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确定的事项。要明确责任主体,主动出击,形成合力。我们要注重实效,善于与时俱进,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早些时候,Xi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强调,落实今年改革任务的责任是繁重而艰巨的。各地区、各部门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早部署,精心组织,提高改革质量,加大改革力度,深入开展改革监督,努力使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效果,真正解决问题。

10天来,Xi总书记两次强调,中央决策和改革措施要落到实处,要求明确主要责任,重大决策措施要取得预期效果,真正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部署一分,实施九分。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关键在于落实。“不管目标和蓝图有多好,都只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只有努力工作,审时度势,才能确保中央政府决策的落地生根,进一步扩大改革的成效,让改革之舟横渡万重山,驶向一个海阔天空的美好未来。

“半百里”,重大部署和改革计划能否生根,取决于推进过程中的“最后一里”能否完全打开。“最后一英里”,一方面,黎明即将到来,胜利在望;另一方面,一旦你放松和懈怠,你可能会失去你以前所有的成就。改革实践表明,最后一英里越长,各种“中间障碍”对改革的阻碍力度越大,任何一次逃跑或溜走都可能大大降低相关改革的有效性,甚至走样、半途而废、放弃以往的一切成就。

“中间障碍”最突出地表现在一些部门不愿改变既得利益。从各地区、各部门现有改革的实施情况来看,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人民群众支持和期待改革的热情高涨,中央要做的大事进展顺利,全面深化改革的初步成效已经显现。但是,一些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一些改革部署的初衷与实际效果存在一定差距。

例如,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在努力简化审批程序,减少阻碍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各种行政干预。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表面上移交了审批费用的权力,但他们却采取了扫清道路,并秘密地将那些拥有石油和水的权力移交给中介机构。各种“红顶中介”应运而生。这些“准衙门”不仅收费高、服务差,而且比政府机关的衙门作风更强。基层干部群众气愤地说:虽然衙门被拆了,王艳庙也建了,但小鬼活得还不错,要多付点香钱。

又如,根据精简机构编制和改变“九龙治水”局面的要求,全面执法改革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一些部门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腿”和权力触角,一些“××一”式的综合执法改革试点要么推进乏力,要么面临一些变化后倒退的风险。本文分析了一些改革措施不能实施甚至改变的原因。的确,当改革涉及到他们自己的利益时,一些部门故意进行选择性的改革,想要移动他们自己的奶酪,如果他们同意就改变它们,如果他们不同意就把它们扔到一边;甚至歪嘴的僧侣也念经,这扭曲了改革。

“中间障碍”也来源于浮动风格。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习惯了运动式的工作方法,召开会议,动员和分发文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至于如何有条不紊地推进改革和部署,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应对哪些新情况,他们根本就没有心去问问题,把工作搞砸了,只是云里雾里,雷声大雨点小。也有一些人缺乏承担责任的精神,“我不在上面走,我不在周围走”,这就在“等待”和“拖延”中耽误了改革的机会。在一些改革措施中,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中央的改革是坚决而有效的;人们热情地支持和期待着它。然而,由于一些“中间层次”的不和谐和不团结,当你不动的时候很难触摸,但是当你知道硬骨头在哪里的时候你就不会咀嚼,当你看到危险的海滩的时候你就不敢介入。因此,改革措施不可能一路走到尽头,徘徊在“最后一英里”,最后变成“雨后春笋”,让期待改革结果的人“等到花儿都没了”。

消除“中间障碍”,开辟“最后一公里”,保证中央重大经济决策的有效实施,关键在干部。首先,按照中央政府对规则和纪律的要求,通过问责和考核,明确了不愿意放弃手中的“肥肉”就是不遵守规则,不执行中央改革法令就是不遵守纪律,用铁腕手段打破改革的“利益阻力”。第二,要检验干部是否做到“三严三实”,作风是否真的变了。第三,要完善干部激励机制,通过就业导向,让真正改革、改革、改革有成绩的干部得到重用,让那些惯于虚张声势、只会玩弄嘴皮子、玩弄鲜花的干部,让那些对未来充满憧憬、对官员无所作为的干部,让那些陷入恐慌、“求稳定、怕混乱”的袖手旁观,重现三十多年前的“血路”。因此,各级党委必须强化职责,重点抓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改革的具体落实,做好调查研究、问题反馈和实践创新工作。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应该满怀信心地把握“最后一英里”的开局。不仅要亲自抓部署、抓计划、抓协调,还要亲自督促检查人员,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

“雪莲只在雪山上开放,鱼可以在水中漫步。”考验我们一切基层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成效。习近平同志早就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因此,实施的重点必须放在基层,解决实施不到位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应该放在基层和群众中。把基层改革创新作为实践群众路线的硬性要求,让顶层设计“与地方氛围沟通”,凝聚民意和人民智慧,共同努力打破阻碍改革实施的各种“中间障碍”和“软阻力”,我们才能一蹴而就。

“世界上的大事必须在细节上完成”。用“施工图”实施改革蓝图,是一个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的过程。要把中央确定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就要一个一个抓,一步一个脚印,突出重点,立竿见影,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以改革的实效取信于民,凝聚推进改革的磅礴力量。

治理的方式取决于实施。只要各级党委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起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责任,困难的“最后一公里”一定会打开,已经扎下根的改革之花一定会在关键的一年结出硕果。

(这篇文章将发表在2月23日出版的7-8期《展望》新闻周刊上)
标题: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重大经济决策落地见效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20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