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0字,读完约5分钟
基层官员和专家建议规划应该有更多的公共服务和更少的市场干预
根据工作部署,自去年4月开始编制“十三五”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形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消息来源获悉,“十三五”相关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初步文本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针对“十三五”规划编制中的相关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基层群众希望在规划时能更好地解决“越位”、“打架”等慢性病。与此同时,基层官员、专家学者对“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提出了四点希望:增加公共服务,减少市场干预;结果指标多,过程指标少;更多的凝聚力和协调,更少的争吵;更多的长期战略,更少的快速成功。

去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了“十三五”规划编制电视电话会议,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编制全面启动。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十三五”规划。同时,当地基层官员、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建议。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背景下,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十三五”规划应当从准备阶段就彻底克服“gdp崇拜”,政府应当回归提供制度保障和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环境安全等公共产品的主业,尽量减少对市场能够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领域的干预。

中国经济改革协会顾问宋小武告诉《经济信息日报》,浦东新区的开发非常有意义。
“建议在‘十三五’期间取消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一方面,市场经济国家中没有一个政府发布过这一指标,这是由第三方机构预测的;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有所下降,但在一些基层地方,这些指标已成为强制性指标,评估任务甚至被分配到街头。”宋小武说道。

但是,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立即取消经济增长指标是不现实的,重要的是要建立与转型升级相匹配的指标体系。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方玮峰表示,在新常态下,经济仍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时,必须落实质量、效率和环境保护等硬约束,形成能体现“五位一体”布局的规划体系。

在规划时,减少对市场的行政干预已成为许多方面的共识。经济学家范刚说,“十三五”计划应该尽量减少产业政策,甚至写一些关于产业政策的文章。“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次证明,产业政策的负面效应是巨大的。一旦政府出台计划,银行贷款、资金和政府投资将接踵而至,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政府应该制定具有包容性、功能性、竞争性和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他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许在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会议上也表示,在那些具有竞争力的领域,有必要少做规划,甚至没有规划,因为在这些领域,市场主体主要通过市场竞争发挥作用。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中,经济发展类只有3项,资源环境类12项,人民生活类9项。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经济指标仍然是基层干部最关心的问题,民生指标是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理想的指标。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巡视员周南认为,目前的规划中有很多与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相关的约束性指标,很难完成,但完成后可能与普通人的直觉感受不一致。例如,能源消耗指标,虽然各地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以达到标准,但看着雾霾满天,恐怕没有人会认为中国的环境状况正在改善。“其原因是,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过程指标,关注的是工作,而不是结果指标,所以他们觉得自己与普通人不同。”

鉴于“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一些专家学者建议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引导,避免出现新的“政绩工程”来完成目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特别研究员范碧告诉《经济信息日报》说,“十三五”规划应该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特别是开发区和各类公园应该纳入城乡规划。探索建立“三规联动”的信息联动平台。在一个平台的基础上,将“三个条例”涉及的发展目标、人口规模、建设用地指标、城乡增长边界、功能布局、土地开发强度等方面统一纳入“一张图”。同时,研究建立“三规”管理信息交流机制,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陈文玲认为,“十三五”计划不是过去的阶段性计划,而是围绕向强国迈进的阶段性安排。“最初的计划是,到2050年,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现在看来,这一目标有望在2030年实现。从大国到强国,强国的象征是什么?“十三五”一定要打破。”

许多专家建议,这次可以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30年远景目标。“十三五”规划以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为重点,2030年的长期目标以预测性指标为重点。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十三五”期间,决策层要有大的历史眼光和大的战略眼光,对重大项目、大项目、大政策早做规划早做行动,“做一些真正引领世界潮流的大布局”。
标题:“十三五”规划初稿或年底形成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22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