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06字,读完约6分钟

主管央行的英国《金融时报》2月25日发表了中国城市金融协会秘书长詹向阳的评论,称从当前国内经济和货币形势及数据来看,通缩与我们非常接近。

文章认为,虽然目前中国有巨大的货币信贷存量,但在被产能过剩、投资无效和非实体经济高回报领域挤压的情况下,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资金流动性实际上相对不足。

央行《金融时报》发评论:通缩已经离中国很近

文章指出,外汇减少是基础货币下降、银行吸收和放贷能力下降、货币总量下降的原因。

文章如下:

通货紧缩离我们还有多远?

目前,通货紧缩离我们越来越近。但是市场有不同的声音。本文从当前货币信贷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入手,分析了中国货币信贷是多还是少,是否存在通缩风险。

央行《金融时报》发评论:通缩已经离中国很近

根据国内经济和货币的实际情况和数据,作者认为通货紧缩与我们非常接近。

首先,宏观经济形势严峻。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为18年来最低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5.7%,明显低于2005年至2011年年均26.1%的增速。在推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增长率的急剧下降是当前经济下滑的主要因素。其次,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正在放缓。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2%,比上年增长速度低1.4个百分点,比1986年至2013年21.05%的平均值低8.85个百分点,连续第四个月出现增长下滑。因此,不难理解,融资对中小企业来说既困难又昂贵。第三,消费价格上涨放缓,工业品价格继续下跌。201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增速达到五年来的新低。2015年1月,cpi同比仅增长0.8%,自2009年11月以来首次回落至1%以内;2014年工业生产者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9%,2015年1月同比下降4.3%,连续35个月下降,持续时间为20年来最长。

央行《金融时报》发评论:通缩已经离中国很近

许多人质疑通货紧缩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基于丰富的社会流动性和大量的货币和贷款。中国的问题不是贷款不足,而是贷款过多。因此,只有搞清楚货币和贷款是多还是少,我们才能搞清楚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离我们更近,而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当前的货币和信贷存量。

央行《金融时报》发评论:通缩已经离中国很近

过剩的产能和无效的投资挤压了货币和信贷存量

事实是,中国社会有大量的金钱和信贷。一方面,2014年底,中国的m2余额为122.84万亿元,是2007年的三倍,远远高于同期的产出(gdp)增长率;另一方面,2014年中国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从货币水平来看,似乎没有收紧的迹象。

央行《金融时报》发评论:通缩已经离中国很近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这些现有货币和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受到产能过剩和无效投资的挤压,并丧失了流动性。每个人都熟悉并理解什么是过剩产能及其规模。无效投资主要表现在“4万亿”投资和“10万亿”贷款等刺激政策出台期间,许多企业盲目扩张,进入非主营业务领域,导致大量企业倒闭。例如,钢铁贸易企业。这些被过剩产能和无效投资占据的货币和贷款,已经失去了流动性,成为停滞的因素。没有流动性的货币已经失去了流通功能,不能再作为“货币”使用。因此,为了评估当前的流动性是否充足,我们应该排除被占用的、无法收回的和已经失去流动性的货币和贷款股票。

央行《金融时报》发评论:通缩已经离中国很近

外汇储备的减少导致基础货币的减少

过去几年,巨大的国内贸易顺差模式使外汇账户成为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随着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下降,外汇的增长也逐渐放缓。2012年和2013年,外汇仅分别占1.95%和10.74%,明显低于过去10年30.47%的年均增长率。自2014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速放缓的趋势更加明显,全年新增6410亿元,同比下降2.12万亿元。在过去的10年里,外汇储备的年增长率一般在1万亿元到2万亿元之间,有些年份甚至超过3万亿元。外汇的大幅减少占了大量的货币,这就大大减少了央行通过这一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进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多重收缩效应。

央行《金融时报》发评论:通缩已经离中国很近

商业银行存储能力的下降导致贷款能力的下降

近两年来,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企业、居民和其他经济实体的收入增长放缓,直接影响到存款来源。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特别是储蓄存款的理财、银行间存款和金融服务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银行存款业务的市场生态。在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商业银行的吸收能力普遍下降,大量存款流失。2014年,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比2013年减少3.08万亿元。存款的年增长率比贷款的年增长率少3000亿元,这是中国统计这一指标以来的第一次。全年人民币存款增长9.1%,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个位数增长。

央行《金融时报》发评论:通缩已经离中国很近

银行吸收存款能力的下降必然导致其贷款能力的下降,进而衍生存款的下降和银行贷款能力的进一步下降,最终导致流通货币和贷款的减少。虽然新增贷款规模在2014年创下新高,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央行规范表外融资,导致大量表外融资转入表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信贷规模。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稳增长”的需要,商业银行在年末突然贷款,12月份增加人民币贷款69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49亿元。此外,在推动实体经济方面作用相对较弱的票据融资增长迅速。2014年,票据融资增加9574亿元,占新增贷款的近10%,为2009年以来历年最高。因此,虽然贷款规模很高,但考虑到表内和表外融资的总规模以及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银行间接融资的供给能力实际上已经下降,实体经济的融资实力正在下降。

央行《金融时报》发评论:通缩已经离中国很近

产能过剩的普遍存在导致银行放贷意愿下降

目前,产能过剩治理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在整合和消除产能过剩的过程中,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暴露无遗,银行不良贷款率迅速回升。由于过剩不再是个别行业和企业的个别现象,几乎所有行业,甚至新兴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使得银行很难选择贷款,也很难为了资本安全而降低贷款意愿。

央行《金融时报》发评论:通缩已经离中国很近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目前拥有巨大的货币信贷存量,但在受到产能过剩、投资无效和非实体经济高回报领域挤压的情况下,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资金流动性实际上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外汇减少导致基础货币疲软,银行吸收和放贷能力下降,导致货币总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可以说真正的流动性是紧张的,而通货紧缩离我们很近。

标题:央行《金融时报》发评论:通缩已经离中国很近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2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