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1字,读完约4分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事务司副巡视员郝福清26日出席了国家经济中心举办的“月度经济谈话”,他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达到4.5亿至4.7亿,快速老龄化将给新常态增加一些困难和不可控因素。

郝福清介绍说,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相当于欧洲三大国家(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总人口。根据目前的趋势,可以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可能达到4.5亿至4.7亿。

郝福清指出,老龄化给新常态增加了一些难以控制的因素
首先,它影响经济增长。首先,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潜在的经济增长率面临下行压力。人口红利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将下降甚至消失,这将明显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利润。2012年,中国15-59岁人口的绝对值首次下降。按照目前的趋势,从2010年到205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从9.4亿减少到7.1亿。其次,老龄化使人口结构老化,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呈倒U型,先上升后下降。由于养老金替代率下降较快,最终导致全社会储蓄率下降,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也降低消费能力,导致需求不足。此外,政府财政面临收入放缓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双重挤压,这将严重制约政府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引导的能力。

第二,它影响结构调整。要完成减少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任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就必须调整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企业更倾向于投资于年轻员工和培训年轻人。老龄化会使劳动力结构老化,企业提高人力资本的意愿降低,从而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劳动生产率先上升后下降,一般在40岁达到峰值,然后明显下降。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中位数将快速上升,到2030年,45岁以下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四分之一,整个劳动力将老龄化。

第三,它影响创新动力。在新常态下,这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唯一途径。从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在由生产函数决定产出的几个变量中,资本和劳动力很难像过去那样快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也进入了下行通道。其余的只能对全要素生产率大惊小怪,尤其是创新。从供给方面来看,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人口和劳动力的老龄化影响了社会活力,削弱了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创造力。从需求方面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可能不利于新产品和新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人口年龄越大,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越弱,也越不愿意接受新技术。

第四,它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首先,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对政府保障基本生活造成巨大压力,公共财政将增加基本养老金、退休养老金、保险费补贴和医疗支出。据估计,从2015年到2050年,全社会在养老金、医疗保健、护理、福利和设施方面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可能接近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人口老龄化改变了家庭结构和规模,增加了抚养比,削弱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导致家庭养老风险增加,揭示了家庭代际矛盾。从全社会来看,如果生育政策不变,中国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从90年代的7: 1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不到1.5: 1。社会支持结构的变化将深刻改变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模式,容易引发代际利益分配矛盾。

郝福清指出,在新常态下应对老龄化,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支持,通过规划、税收、价格、土地、投融资、人才培养等政策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特别是要创新政府投资方式,通过政府购买和公私合作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标题:老龄化将影响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23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