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91字,读完约2分钟
专家表示,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ppi持续下降,cpi指数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因此,我们必须警惕通货紧缩的风险
日前,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380亿元人民币的14天反向回购操作,中标率保持在4.10%不变。据业内专家介绍,结合央行有针对性的实施RRR减赤措施,这套组合拳是一项有针对性的工作,旨在进一步观察宏观经济是否已经进入通缩,以及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工具。

目前,中国是否已经进入通缩仍有争议:既有中国已经陷入通缩的声音,也有中国尚未陷入通缩的声音。对通缩的普遍理解是,cpi和ppi都是负值。目前,虽然cpi较低,但还没有达到负数,所以目前还不能称之为全面通缩,但通缩的风险正在增加,所以我们应该更加警惕通缩。

国务院参事办公室的特别研究员姚景元认为,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们没有陷入通缩。现在一些指标的变化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其次,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相对较大。在这种状态下,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陷入通缩周期。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通缩只是一种症状,中国还没有进入通缩阶段。

董登新进一步分析说,首先,目前中国货币存量m2流量很大,是gdp增长率的两倍;其次,新增贷款规模和银行总资产规模也很大,达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三倍。大量资金和闲置资金被房地产投资等过剩产能挤压和占用。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目前没有陷入通货紧缩。

董登新认为,如果央行不放水,可能会给银行和企业融资造成困难,如果央行放水,就会担心过剩产能的重新扩张。因此,央行有必要采取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未来的通缩风险。

姚景元强调,2012年下半年以来,ppi持续下降,cpi指数保持在较低水平,有必要防范通缩风险。当前的通缩压力与过去不同。虽然也受到出口不足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三相叠加”的结果,是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是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是进入“新常态”后必须解决的问题。
标题:中国经济并未陷入通缩 未来仍需针对性措施应对风险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23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