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71字,读完约8分钟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令人不安的关口,瑞士央行突然宣布取消汇率限制背后的深层原因仍然是,由于低通胀,瑞士央行不愿为欧洲央行即将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买单。

正如经济预测所示,当前全球经济充满挑战。全球经济只有美国支撑,未来很难高速前进。油价下跌也会抑制全球通胀。通货紧缩的担忧、全球增长前景的整体疲软以及美国工资增长的停滞可能会促使美联储推迟比预期更多的加息。

1月13日,世界银行在半年度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下调了今年和明年的全球增长预测。由于欧元区、日本和一些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前景令人失望,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低于6月份预计的3.4%。明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3.3%,也低于6月份预计增长的3.5%;预计2017年增长率将降至3.2%。

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巴西和俄罗斯尤为疲弱,这严重拖累了世界银行对全球增长的预测。此外,中国经济正处于摆脱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的转型时期,增速正在逐步放缓。

道明证券(td securities)策略师根纳迪戈德堡(Gennadiy goldberg)表示,油价下跌继续扩大市场波动,加剧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担忧。自2015年以来,美国原油和布伦特原油分别下跌了15.0%和20.0%。这增加了通货紧缩的风险。央行面临能源价格下跌的压力,而其他国家的通胀压力也在下降。

低通货膨胀对世界上的一个国家造成了伤害,并且无法逃脱
面对低通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中国央行已于2014年11月降息,市场对今年第一季度RRR降息或降息抱有强烈预期。
欧洲央行将于2015年1月22日召开利率会议。市场预计,本次会议将讨论量化宽松政策,以进一步向欧元区注入流动性。
2014年12月,美联储在召开利率会议后发表了一份公报,在其前瞻性指引中用“耐心”一词取代了“相当长的时间”,并强调需要对加息保持足够的耐心。大多数分析师认为,美联储将取消零利率政策,从今年4月至6月提高利率;然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明年的通胀率没有达到2%的目标,美联储将不会启动加息进程。

2014年12月,欧元区cpi最终值同比下降0.2%,与预期一致,与初始值持平。事实证明,欧元区陷入了技术性通缩。欧洲央行可能会在本月22日宣布全面量化宽松。

根据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欧元区12月份最终cpi值同比下降0.2%;去年12月,欧元区核心cpi的最终值同比增长0.7%。自2009年以来,欧元区的通胀率首次降至负值。

Cpi低于零,这使得欧元区陷入技术性通缩,这有可能加快欧洲央行量化宽松的步伐。12月也是欧元区连续第22个月,通胀率低于央行2%的目标水平。欧元区通胀率从2012年8月开始下降,2013年10月降至1.0%以下,2014年7月降至0.5%。

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委员、奥地利中央银行行长埃瓦尔德·沃特尼(Ewald Watney)表示,尽管欧元区目前并未处于物价下跌、通胀率普遍为负的通缩期,但中期通胀率仍将保持在较低水平,远低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因此欧洲央行应尽快采取措施应对低通胀问题。

诺沃特尼认为,欧洲央行用来抵御通缩风险的货币工具是有限的,购买资产可能成为其非常规手段之一。然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购买什么样的资产,是否允许购买政府或企业债券,以及由谁来承担购买风险(由欧盟成员国或央行自己分担)。

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在12月意外放缓,达到2009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受能源成本大幅下降的影响,使该国的年通胀水平进一步远离美联储2%的目标。尽管能源价格持续下跌,但当天的报告可能表明,美国无法逃脱全球通缩,美联储可能会更耐心地加息。

随着日本、欧洲和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通缩风险不断增加,美国的通胀形势也不容乐观。在美国12月份的通货膨胀报告中,除了能源价格暴跌之外,服装、空航空、新车和二手车的价格水平都有所下降,其中服装价格的下降是1998年以来最高的。

随着物价水平的下降延伸到各行各业,美联储主席耶伦早先关于能源衰退不会影响整个经济的观点可能不再成立。这可能意味着美联储将更加耐心地提高利率。

数据发布后,《华尔街日报》评论称,12月份,能源价格大幅下跌4.7%,汽油价格下跌9.4%,拖累美国cpi下跌0.4%,为6年来最大跌幅。持续低迷的通胀可能意味着美国经济的潜在疲软。作为美国重要的通胀指标之一,这一cpi的糟糕表现可能会让美联储对加息更加谨慎。

低通胀可能是新常态库存的四个深层因素
目前,包括欧元区、日本和中国在内的许多经济体的通胀率持续下降,低通胀正在全球蔓延,这可能进一步带来通缩风险,全球经济可能进入“新常态”。

在全球流动性充裕、许多国家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全球通缩风险持续加大,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并凸显出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因素:全球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的压力,世界已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结构调整期。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低于预期,产出缺口依然很大,一些国家仍在消化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包括高债务和高失业率。与此同时,由于劳动力的老龄化和劳动生产率的缓慢增长,全球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和总体价格水平都有所下降。

首先,从价格传导链的角度来看,商品繁荣周期趋于结束,从而导致一系列价格危机。自2014年以来,由于供应过剩的价格拖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已下跌约5%,这是大宗商品价格在2011年达到峰值后连续第三年下跌。特别是在全球能源供过于求和“三国杀”的国际博弈中,国际油价是油价的自由落体,比2014年6月的高位低48%,是五年来的最低水平,这种下降趋势很可能会持续到2015年。

其次,资产负债表的下降导致债务通缩。危机前,全球总需求扩张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各经济体债务杠杆的持续增加。目前,全球债务负担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160%上升到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近200%,甚至在2013年达到215%。经济体必须面对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就债务规模而言,日本的总杠杆率达到515.8%,欧元区上升到350%,美国达到300%,新兴经济体也达到250%。

“去杠杆化”效应将进一步缩小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大大降低货币乘数,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导致名义利率下降,但通胀水平可能下降得更快。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由于美国的借贷能力达到了极限,其清除供应的能力已经耗尽。目前,过度供给不能通过美国家庭债务的增加来支付,供给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来支付。

第三,全球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供需缺口。自2008年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全球需求势头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和欧洲的增量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进口占全球进口总额的比例从6.9%上升到9.5%。在金融危机肆虐的三年时间里,全球进口总体萎缩了8.4%,而中国逆趋势增长了23.3%,成为全球需求的主要支持者之一。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去杠杆化和去产能化的进程,增量需求大幅放缓,产出缺口开始扩大。有限的全球市场资源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这直接导致了全球价格水平的下降。

第四,美元升值的“输入”价格压力。在美国货币政策回归正常的过程中,美元的升值效应将通过“进口-购买价格-生产者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渠道影响总体价格水平,这可能加剧未来的通缩压力。另一方面,美元升值将加剧新兴经济体的外债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美国境外以美元计价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超过9万亿美元。
标题:低通胀或成今年新常态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29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