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9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行,精彩故事)北奔清水——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人民奉献记录
新华网武汉1月21日电(记者熊金超、李伟)清澈的水一滴滴流下,北方静静地流淌。
南方“亚洲天池”的优质水源日夜沿着蜿蜒100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流淌,自2014年底以来已经滋润了北方成千上万的家庭。
为了这清澈的水,丹江口库区有数以百万计的居民,他们中的一些人告别了家乡,离开了家;有些人放弃家族生意,出去工作;有些人放弃了一代又一代致富的道路,另谋生路...

移民:从那时起,我的家乡就是一片“异乡”
“我妈妈说我家乡的水土应该带到我的新家。一代又一代,水土相连。”赵九福,一个祖祖辈辈生活在鄂西北的农民,在鄂东的贫困山区生活了五年。他的家人珍惜五年前从家乡带来的汉江水和当地的土壤。

为了给丹江口水库腾出蓄水空间,灾区40万人按照政策搬迁。
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瑚移民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200个移民点之一,也是赵九福的新家。五年前,来自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郧县安阳镇874户人家的3721人迁移了数千英里。

59岁的赵九福一直为自己的父母感到羞耻。根据移民政策,时任余醉村党委书记的赵九福本可以在家乡得到安置。然而,为了用实际行动说服和引导每个人,他主动搬出去,留下了80多岁的父母。

为了稳定和发展村民,赵九福作为新移民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今,移民已经扎根于他们的新家,甚至找到了比过去偏远山区更多的致富途径。

移民搬迁中涌现出了赵九福等一批党员干部,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刘志清、陈平成、程式华...许多外来干部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工作,他们的奉献和奉献不会被人们遗忘。

渔民:你不能再靠水“吃水”
俗话说,“依山吃山,依水吃”。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水库容量几乎翻了一番,但对于留在库区的渔民来说,水不再是他们传统的优势资源。
为了杜绝库区养鱼造成的潜在污染,库区网箱养鱼业已被完全禁止。
“我的网箱每年赚20万元,被禁后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被誉为“养鱼大王”的叶明诚,已近60岁,望着平静的丹江口水库,眼里满是担忧。
老叶是丹江口市军县镇关门岩村的居民。他告诉记者,自1968年以来,像许多当地人一样,他已经被多次搬迁,并被丹江口河驱赶了近半个世纪。
如今,为了保护水质,唯一致富的“饭碗”不得不被抛弃。
十堰市渔业局局长石崇明告诉记者,十堰山区耕地很少,但丹江口库区水面宽阔,适合耕种。网箱养鱼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该市大约有152,000个鱼笼需要禁止,涉及50,000名渔民。
“南水北调取决于国家的整体形势。我希望北方人珍惜水!”程说道。
山民:“金”业变成“黄泥”
盾叶薯蓣是一种草本植物,是合成皮质醇、泼尼松、孕酮和性激素等50多种激素的重要原料。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丹江口库区的郧西县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姜黄基地。姜黄产业也成为这个贫困县数十万居民脱贫致富的“黄金产业”。
潞西县安家乡党委书记李锋对记者说:“在高峰期,安家乡17000亩土地中有15000亩种植了黄姜,全乡黄姜年产量达到7000万元。”
然而,为了“把清水从一个水库送到北方”,云溪花了三年时间关闭了这个支柱产业。
“岱西位于丹江口水库上游,姜黄在加工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污水。由于目前的处理技术尚未通过,排放的废水将威胁汉江的水质。”郧西县科技局局长李传泽说。

郧西县县长杨华林告诉记者,郧西已经关闭了14家姜黄加工厂和53家污染企业,现在该县没有姜黄企业在运营。
“黄金”行业已经变成了“黄泥”。普通人如何生活?云溪县成千上万的农民不得不重新寻找脱贫致富的途径。
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放弃姜黄后,云溪县把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安嘉镇凌钢村的村民潘外平告诉记者,他家的耕地被重新种上了桑树,希望养蚕业能让他的钱包再次鼓起来。
标题:为了清水润北方——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人民的奉献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31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