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1字,读完约3分钟
未来合规性房地产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获得低成本融资可能会越来越方便。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近日调整了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的相关政策,明确暂停对存在闲置土地、土地投机、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

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政策调整,但它实际上包含有意义的内涵。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住房市场的持续升温,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一直是政府调控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上市房地产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受到阻碍,甚至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也应该与房地产公司进行比较。因此,2010年后,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借壳和再融资三个渠道基本锁定。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房地产市场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原本旺盛的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突然收紧,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也逐渐从以前的限购转向放开。

随着这一变化,中国证监会重新开放了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据有关数据显示,自去年以来,已有50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提出了再融资计划,许多公司已经实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市房地产公司再融资符合新的调控思路,是抑制房价、稳定增长、控制风险的“三管齐下”。

值得注意的是,再融资方式的市场化受到很多环节的监管,而住房企业的再融资需要提前审批,是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合审批。据了解,这种“官方文件旅行”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显然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节奏。房地产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再融资的目的是解决住房企业的财务困难,这意味着资本可用性的时机非常重要。因此,耗时的审批肯定会降低再融资计划的效果,这显然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和房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今后,如果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涉及房地产业务,国土资源部将不再进行事前审查,是否存在闲置土地等问题。,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为准。这种行政审批的简化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绝对有利,不仅可以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再融资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行政手段对房地产行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房地产行业融资回归其市场机制。

同时,证监会的监管底线也非常明确,违规者自然会被排除在外,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将受到限制。有选择地为符合条件的住房企业开放融资渠道,无疑有利于增加房地产供给,稳定房价,也符合当前有保障、有压力的房地产融资标准化思路。

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来说,改善融资环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树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意识,保持理性经营。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成本,特别是土地成本的上涨超过了房价,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一直在下降。根据Flush ifind的数据,截至2015年1月13日,共有35家房地产上市企业对2014年的业绩进行了预测,其中51%的企业出现了首次亏损、预减、净利润小幅下降等预警类型,5%的企业出现了首次净利润亏损,占14%。

也许是时候让房地产行业彻底改变思维了,因为外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融资审批的便利性将为上市房地产企业的转型提供更有效的渠道。
标题:房企再融资更趋市场化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31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