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29字,读完约9分钟
发改委官员谈“十三五”区域发展重点:京津冀协同进程将加快肖晋城:“十三五”期间中国区域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各地区在“十三五”期间 作为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力。 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将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与合作的战略重点。京津冀协调发展进程加快京津冀地区土地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45%;人口超过1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亿元,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门户。它拥有中国最高的交通网络密度,在中国交通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立区域经济共同体,实现竞争与合作的互利共赢京津冀地区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合作基础。为了提升京津冀在世界和全国的经济地位,京津冀城市应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总体目标,树立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理念,把提高京津冀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作为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在加强自身经济的同时,它们也应该。京津冀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京津承担着引领京津冀参与全球竞争、提高产业分工水平和竞争力的任务。要在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群和辐射能力、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一方面,河北各城市要大力推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依托京津科技创新和人才,通过发展重点优势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大幅缩小与京津的经济差距,逐步实现与京津产业链的对接,不断寻求产业发展与合作的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产业分工水平北京、天津、河北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不同。实现合理分工是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前提,也是未来取得持久优势的根本所在。根据区域整体发展的要求,确定各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城市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不同城市重点产业的主攻方向。目前,京津冀产业合作主要基于垂直分工,即以一种或多种工业品为核心建立相应的产业合作,这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合作的主要方式。今后应努力推动从垂直分工向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并存的转变,进而向水平分工转变。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要提升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向适宜区域集聚。在现有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发展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探索多种集群发展模式。根据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按照集中布局、集群发展的原则,确定该区域的重点发展轴线、产业发展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区,构建城市发展和城镇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延伸产业链,提升整个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京津冀区域在R&D和围绕生产服务的销售服务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应在区域合作中构建R&D创新加工和制造支持服务的完整价值链。京津应加快资金、技术和人才向河北省的辐射和扩散,增强河北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使河北成为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通过京津的科研开发和创新,将提升全地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区域制造业的高端产品推向全国和世界市场,提高京津冀参与世界产业竞争的能力。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人口和城市密集的重要发展轴线,在全国“两横三纵”空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江经济带自上而下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等9省2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三大区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促进空布局的合理化,保护长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长江上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因此环境保护成为当务之急。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密集区和工业承载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能源、海岸线等资源日益稀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我们必须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原则,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重,把减少上游农村人口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吸引他们到附近城镇工作或尽可能向中下游转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上游城市规模,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加快发展,提高农村移民吸纳能力。 充分发挥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围绕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沿江特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已初步形成。这些大城市群已经成为农业转移人口的集中流入地区,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明显高于长江沿岸其他地区,是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继续发挥城市群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优势互补,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加强城市群科学规划,建立城市群区域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城市群大都市产业结构升级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提升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和吸纳能力,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群产业集聚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 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机联系,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综合交通走廊建设,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走廊,加快完善城际交通网络,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提高东部地区交通网络畅通水平,扩大中西部地区交通网络覆盖面,为引导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保障。推进陆海双向开放建设长江经济带将充分发挥沿海和沿江的区域优势,深化东部开放,加快西部开放,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沿江沿海港口整体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快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实现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为海陆双向开放创造交通条件。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2014年7月,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规划范围包括广东省的广州、佛山、肇庆、云浮和广西的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区域面积16。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是依托珠江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加快西部大开发、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珠江西江连接云南和贵州,贯穿广东和广西,是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珠江西江流域自然禀赋优越,航运条件优越,工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腹地,也是西南地区出海的重要通道。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珠江下游——西江,是改革开放的先导,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成熟的市场、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形成了举世瞩目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广西地理位置独特,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生态优良,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规划的经济带将连接广州和南宁,以及珠江三角洲和北部湾,这将有效地促进东西部的互动,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广东和广西的潜力,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跨越华南的区域经济支撑带。促进东西部互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包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广西、云南、贵州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形成南、中、西南地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对于形成新的经济支撑带十分重要。 近年来,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平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的联系与合作日益紧密。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广东与广西之间不仅存在较大差距,珠江三角洲与粤西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巨大的经济差距不仅阻碍了经济要素的流动,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广西、云南、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山川峡谷多,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面临各种制约,迫切需要发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利于协调区域发展,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有效对接,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上下游流域的经济社会一体化。 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区域合作和次区域合作
深化与东盟国家合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进一步拓展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东盟国家和广西的产业结构有一定的趋同性,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并不互补。因此,国际区域合作的前提取决于国内区域合作的加强。通过国际次区域合作,可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建工业园区或开发区,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除上述战略重点领域外,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区域合作的推进,整个环渤海地区、福建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区域合作也将受到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次区域合作,特别是省与省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的一个重要课题。
标题:2015炒地图:十三五重点发展区域解读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32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