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4字,读完约3分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近日在包头召开的全国棚户区改造经验交流会上表示,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棚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棚改房将不再局限于政府主导建设,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市场上购买,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实现保障。(1月22日《经济信息日报》)

评论:不应过度解读“商品房转安置房”

在许多城市房地产存量较高的背景下,促进棚改与利用存量房屋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房之间的有效衔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的讲话也引起了许多批评,如政府的无节制干预、房地产市场的混乱、纳税人的钱乱花在补贴被担保家庭购买商品房等。,这暴露了对“将商品房改造为安置房”这一定位的担忧。

评论:不应过度解读“商品房转安置房”

说实话,在没有事先征求公众意见的情况下,就做出“商品房转安置房”的决定,实在是鲁莽。但是,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只是“计划出台”经济适用房商品房购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还需要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政府发布了“将商品房改造为安置房”的信号,这只能引起讨论,收集公众对房地产市场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的主要担忧,以完善引导。

评论:不应过度解读“商品房转安置房”

在此之前,经济适用房的建设陷入了鸡毛蒜皮的境地:资质欺诈、欺诈性购房和欺诈性配租屡见不鲜,一些经济适用房成为了“保障房”和“养犬房”。在许多地区,经济适用房唱着“空城市计划”,成为昂贵的家具...混乱的背后是对政治成就的异常看法和傲慢的权力之手

评论:不应过度解读“商品房转安置房”

然而,公众关注的目标应该是傲慢的权力和不正常的成就,而不是政策本身,正如经济适用房政策旨在“帮助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但地方政府执行不力扭曲了政策的初衷和善意。同样,“商品房转安置房”本身是一项好政策,不仅可以安置被拆迁人或住户,还可以缓解开发商的压力,但其“善意”的实现要求政府做到公平、公开、透明。

评论:不应过度解读“商品房转安置房”

根据行业反馈,目前中国有近6亿平方米的待售库存,正面临产能过剩。

在过去的30年里,人口红利一直是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已经连续第三年下降。2014年,16-59岁的工作年龄人口减少了371万,比2013年多。虽然中国是否已经过了“刘易斯拐点”还没有确定,但支撑房地产所需的“人口红利”效应正在逐渐消退,这是手机、房地产等行业人士不得不承认的客观现实。可以肯定的是,2015年,许多房地产企业将放弃大规模开发模式,专注于“清仓”。

评论:不应过度解读“商品房转安置房”

展望未来,一旦商品房转安置房成为行业“新常态”,无疑将起到盘活存量、控制产能的作用,有利于房地产的长远发展。相反,大量的空房屋没有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土地被用来建造新的建筑。这种经济适用房政策可能会招致更多的滥用。

评论:不应过度解读“商品房转安置房”

因此,“改商品房为安置房”是一项符合当前和未来市场条件的脚踏实地的燃气政策,也是“人口红利”消退和进一步挖掘制度红利的适时举措,不应过度解读。当然,安置模式的创新也需要谨慎,特别是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棚改、多渠道筹集安置用房的过程中,要借鉴以往的经验,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腐败高发场所,要警惕主管部门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利益交融。

评论:不应过度解读“商品房转安置房”

(唐金凤)

标题:评论:不应过度解读“商品房转安置房”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3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