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99字,读完约7分钟
引导阅读
然而,事实上,43号文件和351号文件并未说明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确定是否与2014年底的现有债务余额挂钩。
事实上,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报道,有关部门要求各商业银行要正确理解43号文件精神,不要突然发放贷款,下一步可能是检查虚假项目贷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虽然2014年底各省市的存量债务余额在2015年1月5日前已上报财政部,但更关键的问题——如何确定债务限额仍不得而知。
近两年来,地方债务引起了广泛关注。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以下简称43号文件)正式发布,明确建立了“借、用、还”的地方政府债务统一管理机制,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实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

根据43号文件,财政部立即下发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筛选办法》(蔡羽[2014]351号)(以下简称351号文件),要求2014年底存量债务余额于2015年1月5日前上报财政部;将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结果,地方融资平台争相借钱,银行争相放贷,并借出更大的债务以获得更大的空债务限额,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报纸上。
然而,事实上,43号文件和351号文件并未说明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确定是否与2014年底的现有债务余额挂钩。
据知情人士透露,2014年底,相关监管部门召开了一次情况分析会议,对银行信贷工作进行了安排。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消息,分析会议上有一个简报。相关部门在考虑确定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时,并不是与2014年12月底的地方债务余额挂钩,而是与各地的经济实力挂钩。

同时,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替代现有债务时,将主要考虑地方财力和债务风险,并适当考虑现有债务,现有债务将参照国家审计署2013年6月30日的审计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声明目前尚未得到财政部的正式确认,具体情况将在正式文件下发后进行确认。一些银行表示,他们尚未收到相关部门的正式文件。

然而,一些银行在2014年底匆忙向地方融资平台放贷,然后在2015年初踩刹车。
一家大型银行向公众业务条线介绍,总行在2015年初发布了相关要求,分行此前向当地融资平台发放的贷款未发放;发放贷款是为了补充抵押措施。
事实上,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报道,有关部门要求各商业银行要正确理解43号文件精神,不要突然发放贷款,下一步可能是检查虚假项目贷款。
债务限额与经济实力挂钩
实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是43号文件的核心内容,其中,规模控制是指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借款不得超过批准的限额。

但是,如何确定极限呢?它与股票债务相关吗?还不清楚。
43号文件只是粗略地指出,“地方政府一般债务和特殊债务的规模纳入限额管理,由国务院确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次区域限额由财政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上批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根据各地区债务风险和财务状况等因素计算,报国务院批准。”

2014年12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4〕43号文件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的实施意见》(鲁〔2014〕23号),其中也基本引用了国发〔2014〕43号文件的内容,即“市级债务限额由省财政厅根据各市的债务风险、财务状况、投资需求等因素进行测算,报省政府批准。”

许多分析师和媒体报道认为,债务上限将与2014年底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余额挂钩,2015年1月5日前已向财政部报告,这也是大规模举债的逻辑之一。
不过,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今后相关部门在考虑确定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时,并不是与2014年12月底的地方债务余额挂钩,而是与各地的经济实力挂钩。现有债务应予以适当考虑,现有债务应参考国家审计署2013年6月30日的审计结果。然而,这一消息只是被播出,银行还没有收到官方文件。

“事实上,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确表示它与2014年底的数据有关。从理论上讲,应该对地方财政资源进行评估,并在未来编制资产负债表,这些资产负债表应该公开并进行评级。否则,地方债券发行市场如何定价?代价可能是审计委员会的数据。”一位股票银行高管表示。

一家省级融资平台的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说债务限额应适当参考审计署2013年6月底的审计结果。一个可能的原因是,2014年底报告的股票债务余额不能反映实际规模。

事实上,当审计委员会在2013年6月底审计地方政府债务时,地方政府往往少报。然而,地方政府倾向于在2014年底向财政部多报现有债务余额。
银行突击贷款“转向”
由于不清楚如何确定债务限额,地方政府在2014年底报告现有债务余额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数据似乎表明,通过“冲动”扩大现有债务余额并为未来的债务发行限额储备空是“主流”。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对此,国信证券指出,2014年12月表外融资规模大幅扩大,但考虑到民间融资需求没有明显复苏迹象,这与2015年1月5日确定债务规模前政府的“冲动”行为有关。

CICC证券还指出,表外融资的明显反弹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在实体经济风险依然存在的情况下,银行急于承接本地融资平台项目。
“一家国有银行去年年底发出了通知。其实质是希望地方分行能抓住土地储备贷款,因为土地储备贷款会纳入专项贷款,风险很小。”一家股票公司当地分公司的总裁说。

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与当地融资平台的接触来看,它往往会虚报债务余额数据,而银行放贷是其中一种手段。对银行而言,当风险相对可控时,贷款规模扩大,产生利息收入,市场份额增加。“当贷款给地方融资平台时,他们会提前与地方政府讨论。今后,这部分贷款将纳入地方政府债务,其他融资或金融资金将作为还款来源。”

早前,有《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报道,西南100强县融资平台的负责人表示,县财政局给我们的建议是尽可能多的融资,把能拿到的钱都带进来。还采用信托、经纪等融资方式,与金融机构达成的协议也希望尽快完成融资任务。此外,几个地方县级平台从地方农村商业银行获得了2亿到3亿不等的贷款。

然而,这种突然的放贷在2015年初开始显示出“微妙”的变化。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有关部门去年年底发布了一份简报,要求各银行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认真对待其风险和收益。如果一些地方政府突然借钱,下一步,有关部门将组织核查,并发现贷款资助的虚假项目将不会得到承认,并要求所有贷款被撤回。上述大型银行向公众介绍,总行已于2015年初发布相关要求,分行此前向当地融资平台发放的贷款尚未发放;发放贷款是为了补充抵押措施。“对于尚未由本地平台发放的贷款,银行有权取消并不再发放。”

另一家大型国有银行当地分行的行长介绍说,自43号文件发布以来,该行已被要求停止向当地融资平台放贷
上述城市商业银行向公共部门人士介绍,1月份通常是银行发放贷款的最大月份之一,但自2015年初以来,它们没有向任何地方融资平台发放贷款,因为它们担心2015年发放的贷款不能计入政府负债。
标题:地方债务限额拟挂钩经济实力 银行突击放贷转向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37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