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1字,读完约4分钟

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如何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支持?《经济日报》记者就这些热点话题采访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沈长宇

集中资源破解"多而不优" 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记者:《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的重点是什么?

沈长宇:行动计划中有三个亮点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首先,首次提出了“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新目标。其中,反映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通用指标“每万人发明专利数”要求从2013年的4项增加到2020年的14项,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

集中资源破解"多而不优" 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二是强调提高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集中资源解决知识产权多而不优的矛盾,增加核心专利、知名品牌和版权产品数量,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集中资源破解"多而不优" 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是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功能,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参与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引导企业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范围。同时,扩大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合作,帮助企业“走出去”。

集中资源破解"多而不优" 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记者: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沈长宇:创新驱动发展,也就是说创新驱动发展,那么什么驱动创新呢?创新的“动力”是什么?目前,中国的科技创新主要依靠“两轮驱动”。一个“轮子”是政府驱动的创新,另一个“轮子”是市场驱动的创新。这两个“轮子”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因此,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动力”。

集中资源破解"多而不优" 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知识产权是创新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这是因为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包含“三个重要机制”。首先,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新的产权安排机制。通过赋予创新成果以产权,明确了创新主体拥有控制和使用创新成果的合法权利,以及通过成果转让和转化获取利益的权利。其次,知识产权是一种创新激励机制,它通过依法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来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第三,知识产权是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是根据知识产权的无形特征制定的许可转让规则,使知识产权能够在市场环境中顺利转让和转化,产生效益,促进发展。

集中资源破解"多而不优" 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记者:知识产权将如何支持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沈长宇:要支持经济发展新常态,知识产权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融合。他们不仅要成为“攀枝花”,而且要成为“支柱”,能够直接为gdp做出贡献。

一方面,知识产权事业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推进,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通过做好专利的区域、产业和海外布局,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前,有必要探索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以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实现。

集中资源破解"多而不优" 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第三,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93标准”向“08标准”的转变,除了将R&D资金作为资本形成的一部分纳入gdp之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将知识产权而非无形资产纳入固定资产。此外,知识产权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是高质量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集中资源破解"多而不优" 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记者:无论是推动创新推动发展,还是支持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水平能否满足这些要求?

沈长宇:首先,中国的知识产权创造水平还不够高。仍然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等问题。需要创造更多的核心专利、版权产品和知名商标。其次,知识产权保护与社会期望之间仍存在差距。第三,知识产权应用效率不高,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第四,中国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不够,还处于跟随和被跟随的阶段。

集中资源破解"多而不优" 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记者:面对这些问题和差距,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完善行动计划?

沈长宇:《行动计划》提出了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新目标。一是努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水平,树立“数量分配、质量取胜”的新理念。第二,注重加强知识产权的使用。国家专利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为专利获取、保管、转让转化、质押融资等提供支持。第三,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法院建设,发挥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第四,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努力实现从追随者和追随者到参与者和领导者的转变。

标题:集中资源破解"多而不优" 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