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2字,读完约4分钟

为了削弱谣言的影响,最根本的是每个网民都珍惜自己的信用。即使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受任何谣言的影响,追求真理、务实、谨慎的科学精神才是真正的“流言终结者”。

广州日报:“科学谣言”为何成朋友圈“公害”

Wifi辐射会损害健康,而且烟雾会因为“核雾”而持续存在,吃了一碗方便面后需要32天才能解毒...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谣言平台和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联合发布了2014年十大“科学”谣言名单。(新华网1月7日)

广州日报:“科学谣言”为何成朋友圈“公害”

十大“科学”八卦榜都是大家熟悉的“老朋友”。不信?打开你的手机,刷刷微博和微信,你会发现这些谣言。当然,虽然你是“十大”之一,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例如,一些主题是强大的空,拍摄科幻大片有点可笑。例如,“美国宇航局说地球将连续六个晚上进入”,“埃博拉病毒将变成僵尸”,等等。,而脑洞会被打开不止一点点;另一些则与“当地气氛”有很大关系,最可怕的事情总是隐藏在他们周围。什么“wifi致病”和“一碗方便面要解毒32天”,连高铁都成了导致不孕不育的“大杀手”,我真想对自己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中生存大加赞赏。

广州日报:“科学谣言”为何成朋友圈“公害”

没有理由说这些谣言大多寄生在微博和微信等自我媒体上。虽然一些传统媒体甚至官方信息在谣言生产链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从技术和经验来看,参差不齐的自我媒体更有可能成为谣言的温床。同时,由于媒体的“分散化”,一旦新闻传播开来,往往很难找到源头。极低的信用成本也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转发,但是他们并不在乎他们转发的消息是真是假。

广州日报:“科学谣言”为何成朋友圈“公害”

从内容分析来看,十大谣言中有九个是关于健康的。一方面,它表明健康仍然是大多数人最关心的话题;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关注这一信息的团体相对盲目,他们成为谣言的"帮凶"。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社会现实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确实不能令人满意,“阴谋论”和“受害者偏执”有着广阔的市场。

广州日报:“科学谣言”为何成朋友圈“公害”

在“科学”已经成为朋友圈中的一个公害的谣言背后,它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崇尚科学的社会态度的回归。如果让谣言传播,媒体不会注意,观众也不会生气,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谣言泛滥,而辟谣机制正在迅速完善。例如,微博已经建立了辟谣联盟,微信也有投诉谣言的反馈渠道,壳牌网络等一批科普网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许多媒体也推出了伪造谣言的节目或栏目。所有这些努力都取得了成果,但是谣言的传播却无法停止,因为它永远落后了一步。因此,在自我媒体时代,更有必要从传播者的心理层面解决谣言。

广州日报:“科学谣言”为何成朋友圈“公害”

第一个是“从众心理”:其他人转发了它,如果我不转发它,似乎我就出局了。只有当鼓励独立思考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每个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别人不能独立思考时,这种从众心理才能被打破。第二,在微博微信的准公共空房间里出现了“我宁愿相信有问题”的心态,这可能会助长煽动谣言。同样,他们经常假装真诚地提醒自己,传递一些保持健康的道听途说的知识,而这种权利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众所周知,主观恶意承担法律责任,无意识歌谣也可能给别人带来很大的麻烦。例如,互联网上流传的“突发心脏病和针刺脚趾可以急救”被证明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照此行事,我们将会耽误宝贵的救援机会。

广州日报:“科学谣言”为何成朋友圈“公害”

谣言以智者告终。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成为一个聪明人越来越难。自我媒体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谣言的温床。为了削弱谣言的影响,最根本的是每个网民都珍惜自己的信用。即使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受任何谣言的影响,追求真理、务实、谨慎的科学精神才是真正的“流言终结者”。

标题:广州日报:“科学谣言”为何成朋友圈“公害”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3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