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6字,读完约3分钟
在过去六个交易日中,人民币汇率五次逼近“跌停板”,昨日最终收于6.2598,创下两年多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的新低。随着许多央行的放水和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人民币汇率在现阶段确实面临着调整和贬值的压力,但这是否意味着它已经变成了一个贬值的渠道?人民币陷入全球货币战争了吗?

有货币战争吗?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现实是,美元一路飙升,日元和欧元持续贬值,人民币汇率走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过去6个交易日中,人民币现货汇率5次逼近“跌停板”,昨日盘中触及6.2606,距离跌停板仅7个基点,最终收于6.2598,也创下了两年多来人民币兑美元现货汇率的收盘新低。

人民币贬值既有常识,也有复杂的因素。就前者而言,日元和欧元因量化宽松政策而故意贬值,人民币因连锁反应而不可避免地贬值;就后者而言,随着美国货币政策的逐步正常化,美元升值导致人民币相对贬值。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也可能产生挤出效应,如房地产调整导致的产能过剩和资本外流。当然,一些组织认为这是中国刺激出口的意图。

所有上述因素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它们并不完全正确。人民币贬值不同于无法控制的卢布悬崖式贬值和设定日元和欧元通胀率的政策贬值。它既有全球化下的市场化原因,也有中国宏观经济调整的内生原因。只要融入全球化,作为世界主要贸易国,人民币正处于国际化的关键时刻,汇率波动是正常的。人民币经受住了日本版量化宽松的考验,现在正面临欧洲版量化宽松。如果这两项货币政策被视为货币战争,人民币应该置身事外,而不是战斗。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似乎是货币战争的结果,但国际市场的主要诱因是美元的强劲升值,而不是日元和欧元的贬值。

内生原因,即在新常态逻辑下,一方面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是人民币日益国际化,这两者都要求加快人民币“两率”市场化进程。多年来,中国一直依靠对外贸易的主要引擎来促进经济发展。虽然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商品贸易强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但巨额顺差也容易引发贸易争端,这也导致人民币承受升值压力。据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报道,2005年至2013年,贸易顺差推动人民币升值37%,相比之下,目前人民币小幅贬值并不奇怪。

新常态下,稳增长压力很大,市场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仍然很强。各种机构都预测会有be/0/12365だよ0/12365;だだよ在今年,这一波人民币贬值适度抵消了货币政策调整的预期,这可以说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已经清理了中央银行。

很难得到人民币汇率将如何调整的准确估值。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反应。美国对当前人民币贬值和美元升值没有反应过度,而是认为美元升值是正常的市场变化。尽管中国不愿人民币过度贬值,但中国人民银行不愿在可预见的范围内过度干预。

美元的货币政策越来越正常,而日本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正在量化宽松的过程中,中国正在进行结构调整的系统性改革——货币政策适度紧缩,汇率改革正逢其时。在这种情况下,叫嚣全球货币战争是夸大其词。无论是美元、日元、欧元还是人民币,只要符合市场脉动,风险可控,都是好的。

在全球市场高度紧张的敏感时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并不可怕,但外部非理性因素——如海外机构和舆论——的突然袭击是不利的。一旦中国经济成为一种趋势,它可能会打破新常态下中国金融改革的节奏,导致资本激增和盲目外逃。因此,适当控制人民币汇率波动,将人民币汇率保持在空的适当范围内,将有助于中国深化改革,稳定全球市场。
标题:人民币汇率波动谈不上陷入全球货币战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36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