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70字,读完约5分钟
新的环境保护法大大增加了对企业排污的处罚。然而,记者在北京、天津、广西等省市了解到,一些中小企业仍然白天黑夜地存在,成为各地污染的重要“元凶”。然而,由于基层环境保护执法不力,成为基层环境执法的难点和小企业环保工作的薄弱环节。

环境执法是困难的:小型排污企业到处都是
记者从多个省、自治区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国非常重视对大型企业污水排放状况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在线监测设备等技术手段可以很好地掌握这一点。然而,中小企业的污染状况往往被忽视,非法排污现象普遍存在,已成为各地污染的重要“罪魁祸首”。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于2014年3月实施后,北京市环保局的执法数据显示,98.5%的环境违法企业为中小企业。北京市环境监测总队队长钟表示,北京市污染源结构中的大型企业并不多,大多数都是与2000万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小企业安装环保设施并不复杂,即不安装、不开启、不清洁、不节约成本、不影响生存;生产场地流动性强,减排实施基本依靠人。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环保城市空燃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冯尹畅表示,目前各地环保部门还不能掌握所有污染源。一些大型燃煤电厂和化工厂在环保部门有记录,而“多、散、污”的中小污染源长期处于监管之外,而后者是环境保护的关键。

根据2013年广西环境统计,污染物排放由大到小的比例为生活区、农业区和工业区,其中工业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一个环保监督机构表示,小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经常在偏远的穷乡僻壤建厂,这导致监管和执法成本高。

中小企业非法排污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教授王灿发表示,2012年震惊全国的龙江镉污染事件的罪魁祸首之一是一家“车间式”工厂;2013年发生在两广边境地区的合江污染事件也是由一个藏在穷乡僻壤的小作坊造成的。

多种原因使得小企业难以控制污水排放
专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了多项打击走私和释放中小企业的行动,但尚未形成长效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而基层单位面临多重约束,导致中小企业非法排污管理困难重重。

首先,职能部门对中小污染源的基础不清楚,缺乏约束力。王灿发说,目前,我国中小污染源基础不清,环保、税务、工商、电力等各部门未能形成联动机制,难以准确把握中小企业排污情况。一些污染源非法开工建设,污染事件发生后很难第一时间找到污染源。

“不仅如此,当地的排污费也不同,这加剧了中小企业的流动,并导致中小企业走私‘游击战’。例如,北京和天津相继提高了排污费。天津企业征收的排污费约为1:7,中小污染源不可避免地要向排污费靠拢。”天津市环保局局长温说。

其次,基层环境监测力量严重缺乏,中小企业不怕走私。河北、广西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基层环保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广西只有1000多名在职环境监察员,平均每人负责监管54家企业。在河北省,一个乡镇只有大约5名执法人员,但却有数百家企业或车间。一些企业通过白天正常生产、晚上非法卸货以及与执法人员进行游击战来逃避监管。

此外,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根深蒂固。许多基层环保执法人员表示,环保人员的权利在当地。当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往往要求环境保护部门服从“总体发展形势”。一些地方环保局不敢检查开发区、重点保护企业和不点头的领导。尤其是市县环境执法很难到位。即使对非法企业进行处罚,也是“虚拟”太多,“真实”太少,无法产生强大的威慑力,导致一些小企业违法行为的痼疾。

采取多种措施,编织环保监管网络
在调查中,北京、天津、广西环保部门认为,打击我国中小企业排污行为迫在眉睫。建议加强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强基层环境监测力量,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中小企业排污监管,编织现代管理体系的监管网络。

王灿发认为,工商、税务、环保、电力等部门应该有一套完善的联合监管体系。各部门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检查中小企业生产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实现对中小企业的“零死角”监管;在区域协调方面,应形成差异化的激励机制。环境保护管理和污染控制水平越高,优惠排污费等政策支持就越大。

加强环境执法基础建设。许多环保部门呼吁加强基层环保监管力量,建立配套的环保执法队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威慑;加大环境监测设备和仪器的投入,完善监测队伍,或推广“第三方”监管模式,深化基层环境管理向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转变。

此外,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包括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信用制度。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促进各部门信息共享和社会开放,衔接企业退出机制,形成“一地失信任,处处受制”的联动机制,直至低信用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其法定代表人不得从事相关行业。

营造“全民环境监督”的氛围。近日,天津出台了举报环境违法行为的奖励办法。公众通过信访、电话、微博等方式提供有效的线索。如果环保部门调查属实,视情况可获得2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奖励。动员群众是当前管理模式下环保部门准确把握区域污水排放情况,有效治理“多、散、污”中小污染源的必然选择之一。
标题:中小企业偷排偷放成污染重要“元凶”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40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