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54字,读完约8分钟
春节前,当一波红包在微信上发放时,一家银行悄悄地拿走了顾客口袋里的红包,这引起了很多人对其任性的批评。
2月4日,光大银行(报价601818,咨询)突然宣布从次日起下调人民币多期定期存款利率,两年期存款利率回落至基准水平。
长期以来,存款一直被视为银行的生命线。为什么光大银行愿意主动降低存款利率?2月25日,《长江商报》记者收到回复,称这是正常的商业政策调整。该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现在银行存款的增长依赖于产品和服务,存款收入并不比理财产品高。

根据金融学者的分析,如果不考虑信贷需求不足和流动性充裕等因素,光大银行可能倾向于区分利率。存款利率的频繁差异化调整可能成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新常态”。

历史上罕见独家“降息”
2月14日上午,武汉陈女士前往中国光大银行汉口分行,将2万元年终奖定期存入银行。柜台人员告诉她,定期存款利率已经下调,建议购买理财产品。
难道不是说银行的存款利率都是浮动的吗?光大银行为什么要裁员?陈女士很困惑,柜台人员无法解释为什么要降低利率。
事实上,早在2月5日,光大银行就已经实施了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2月4日,光大银行官方网站宣布将多次下调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三个月期利率从2.82%下调至2.7%,半年期利率从3.06%下调至2.93%,一年期利率从3.3%调整至3.16%。经过比较,发现浮动幅度由原来的20%降低到14.9%。此外,该行还下调了一日和七日通知存款利率。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光大银行宣布下调存款利率的当天,是央行发布387号通知后的第四个工作日。根据387号文件,银行间存款属于一般存款。
近日,记者走访了武汉多家银行网点,发现除光大银行外,其他银行都实行了存款利率上浮,比如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3%。
然而,据媒体报道,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和深圳分行目前并没有按照官方网站的标准进行调整,仍然执行之前升至最高的利率。
长期以来,存款一直被视为银行的命脉,全力吸引存款是银行的重中之重,基层银行内部考核的指标都是存款。经过2013年6月20日的资金短缺,特别是去年以来,余额宝和互联网金融都有所上升,储蓄存款倾向于转移存款,股市抽血存款等诸多因素,使得各银行存款增长压力很大。大多数银行都急于绞尽脑汁引发一场“存款防御战”,而加速存款余额的营销方法之一就是让利率浮动到最高水平。

根据央行数据,2014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同比减少3.08万亿元。在2001年至2014年的14年中,只有2003年、2010年、2011年和2014年这四年的年存款略有增加。这也意味着在存贷比仍然存在的监管指标下,保持银行存款仍然是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银行暂时不会下调存款利率!"一家大型国有银行和两家股份制银行的相关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明确表示,当存款面向空时,光大银行逆势而行,这实在令人费解。

截至目前,光大银行尚未宣布下调存款利率的原因。在回应《长江商报》记者时,该行表示,这只是一次正常的商业政策调整。
郭进证券(报价:600109)等多家证券机构的人士表示,多年来,除了央行降息之外,银行一直积极提高存款利率,以争夺存款。这一次,只有光大银行下调了存款利率,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银行“吃差价”模式还是变了
光大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带来的疑虑不是坏钱和任性。然而,《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光大的行为并不草率。早在去年11月,在央行宣布降息后不到一周,光大银行就上调了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但随趋势下调了两年期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中国人民大学崇阳金融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表示,光大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唯一原因有五个。首先,对信贷的有效需求不足。去年以来,实体经济持续下滑,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许多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意愿下降,导致企业信贷需求萎缩。光大银行去年上半年的存贷比是69.41%,表明信贷供应不足。第二是对流动性宽松预期的反应。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央行连续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指导监管、释放流动性,市场听说央行仍在呼吁进一步降息和下调空.存款准备金率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仍然相对较大。在宽松货币政策预期和经济低迷的双重压力下,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受到极大考验。在信贷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第三,光大银行在债务成本管理方面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中国即将启动利率市场化,利率的定价权将逐步回归银行。然而,大多数商业银行定价能力较弱,缺乏成本意识,经常将利率上浮,无形中加大了资本成本风险。光大银行调整利率的举措是基于其完善的成本管理。第四,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加速有关。不久前,中国光大银行等27家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申请获得银监会批准。因此,中国光大银行可以将信贷资产转化为现金,这为获得资金提供了额外的渠道,并减轻了存款增长的压力。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是,光大银行试图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在长期利率管制下,我国银行同质化竞争严重,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利差。随着利率管制和准入管制的放松,单一的盈利模式将被慢慢解构,盲目坚持存款、蚕食利差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光大银行可能正试图寻找另一条道路,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对于董希淼的上述观点,《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光大银行总行内部人士私下表示赞同。这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银行存款的增长取决于产品和服务,存款收入不可能高于理财产品。多位银行家表示,光大银行在下调存款利率前一定进行了科学的评估和计算,而降息对其影响甚微。事实上,截至2月25日,在存款利率下调20天后,光大银行很多地方的银行存款并没有同比下降。中国光大银行武汉分行相关人士向《长江商报》表示,新利率政策实施后,存款逐年增加。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正伟(报价:601166,询价)表示,央行387号文件发布后,银行间存款被纳入一般存款,监管部门取消利率管制是秘密进行的,传统居民储蓄存款对银行存款的影响要小得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季志斌认为,光大银行积极调整利率,更重要的是走异质性之路。

异构开发只是开始
光大银行吃螃蟹后主动调整利率,但没有银行跟进。对此,董喜淼判断,其他银行短期内不会跟进。毕竟,光大银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许多客户并不理解。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表示,光大银行的利率调整可能与其信贷业务弱化和资产管理业务增加发展有关。他认为,光大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是利率市场化下银行自主定价的表现。

事实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存款利率并不都是同步的,个性化的差异已经出现。例如,去年11月央行降息后,并非所有银行的存款都能享受最高利率,例如,建行只有两年、三年和五年的存款增长了20%。

据季志斌介绍,银行赚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代理客户理财的中间收入、结算业务、外汇交易收入等。,但目前,它们仍主要依赖于利差。这种相对简单的盈利模式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到来而改变。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长江商报》,随着电子商务大量进入理财业务,各大购物网站都有专门的金融专区,半年收益率为46.78%,购买金额为100元,银行在这方面没有竞争力。因此,银行未来的主要收入可能是资本业务和结算业务。在利率市场化的时代,银行将尽力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光大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光大银行最大的优势是技术、服务和创新,技术平台的建立,技术在网点、服务和产品中的应用,如云支付和住房交易基金监管平台,以及全牌照的优势,银行、租赁、保险、证券和期货都有牌照。

“事实上,许多银行现在都在这么做,只是想看看谁把他视为业务重点,看看哪家银行被市场高度接受。”据光大银行人士称,无论是什么行业竞争,最重要的是丰富产品和优质服务,以赢得更多客户,就像光大银行不断的产品创新和电子创新,如前几天与快客的合作,都是扩大客户的措施。

银行应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存款利率的频繁差异化调整可能成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新常态”。在这方面,光大银行主动调整存款利率只是开始。
标题:银行业吃利差模式生变 光大银行逆势下调存款利率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40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