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5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众多特征中,首先注意到的是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10.4%和2011年的9.3%下降到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7.7%和7.4%。增长率下降的原因是,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非常不适应和不可持续。同时,要用更多的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高质量经济增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增长率的下降将使保持和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更加困难,这将使一些企业难以经营,金融领域的一些潜在风险将进一步暴露。因此,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对经济增长的关注,而是要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有升有降,波动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导致增长率波动的因素既有长期趋势因素,也有短期波动因素。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必须认识复杂经济现象中主导经济运行的长期趋势,尊重并引导它;也有必要澄清导致经济运行起伏的各种短期因素。对于不利的短期因素,应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避免可能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危害;对于有利的短期因素,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引导它们,并提供促进增长的机会来促进效益。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并正在向形态更高、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变,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变化。这是中国经济运行的长期趋势,应该牢牢把握。同时,要认真分析和积极应对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短期因素,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就国内而言,虽然经济增长的转变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早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的“三相叠加”会在一定时期内给经济带来下行压力,但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和创新带来的推力不仅会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还会为长期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狠抓改革,突出创新动力,自然成为当前的重点任务。

从国际上看,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乏力,但今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回升,一些发达经济体(如美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和南非)增长相对强劲。世界经济增长的反弹为我们提供了趋利避害、趋利避害、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把中国的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努力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与世界经济趋势相协调,使中国的新常态更加充满活力和强大。

理解、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中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握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的长期趋势,还要分析影响经济波动的短期因素,特别是要把握有利于稳定增长的短期因素。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成员)
标题:抓住有利于稳增长的短期因素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43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