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2字,读完约2分钟
中新网4月7日电(记者潘一何媛)据《中国之声新闻报》报道,近日来,新闻报摘要栏目一直关注殡葬改革这个话题。在殡葬改革的背景下,“花葬、壁葬、树葬、海葬”等生态节地殡葬方式相继出台。然而,这些新的殡葬方式并没有在各地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殡葬改革如何才能深入人心?现代丧葬方式如何适应中国传统丧葬观念的土壤?15-04-07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 >

在清明节前夕,合肥市民姚先生选择了森林葬的形式来埋葬他父母的骨灰瓮:这是一个退化的骨灰瓮,将在一年内退化,大约需要四五个月。有很多好处,一是环保,二是不占用土地,而且成本不高,3000多元。

中国殡葬协会会长齐学森说,虽然每年都会有新一批的墓地用地,但毕竟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节地“生态节地土葬”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选择:我们目前的火化率约为53%,每年有400万人被火化。有一个新问题,那就是骨灰的埋葬。土葬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形式,包括花葬和壁葬。对宏伟陵墓的追求已经减少。适应城市化的需要。

然而,对许多人来说,所谓的“为安全而埋葬”更像是一种文化象征。他们很难接受生态埋葬和新的方式,比如在网上搜索:你至少应该去墓地看看,对吗?至少寄些纸币什么的。我能理解,但我自己不想用这种方法。

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张月明处长指出,推广生态殡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每年的销售情况来看,它是逐渐上升的。我们几千年的传统需要被当代人或下一代人改变,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民政部提出,今后可以探索“生态土葬”和“不留骨灰”的激励引导和奖励政策。中国殡葬协会会长齐学森:一方面,政府应该设计一个好的殡葬方式,为群众治病提供一个好的选择。另一个是鼓励。

生态葬是用来解决新墓地的问题,而如何将一些地区已有的老墓地改造成墓地是打破埋葬恶习的关键。山东高密实现了“一村一墓”,对迁坟者给予补助,减少丧葬费用,不仅解决了丧葬费用的经济问题,也帮助群众克服了心中的“坎”,逐渐被当地群众所接受。

齐学森:如果你想让他不这样做,你必须给他一个出路。高密的做法是建一个村庄和一座坟墓。有些人管理服务并把祖先搬进来。
(中国国家广播电台开通了一条新闻热线4008000088,你可以通过拨打这条热线立即反馈手中的新闻线索。我们将立即派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露真相。(
标题:新型殡葬方式推行遇阻 殡葬改革任重道远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48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