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64字,读完约12分钟
【走出去后,中国企业应多去中国使领馆,会见大使、领事和商务参赞,并向他们咨询。不要只在出现问题时才寻找大使馆。我听浙江企业反映,大使馆“有一个好门,好脸,能做事”,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一带一路”与国际能力合作有什么关系?当前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外交?政府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什么支持?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商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参与“一带一路”合作论坛亚洲合作对话共建的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

今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而“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当前经济外交的焦点。作为外交部负责“一带一路”事务的部门,2012年10月成立的外交部国际经济司的曝光率在过去两年大幅上升。该司司长张军和副司长刘劲松可能是谈论“一带一路”最多的外交部官员。国际经济系的官员在国际会议上发言,在智库研讨会上发言,并走进学院和大学与大学生交谈。

面对记者提问,刘劲松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健全、制造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有信心也愿意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提供“公共产品”,分享经验,谋求共同发展。

刘劲松强调,中国当前经济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外交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服务”,铺设道路和桥梁,护送护送和搭建平台来帮助它们。

刘劲松也是丝绸之路基金的董事之一。他认为,亚洲的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巨大。只有一家基金和一家银行可以填补这个缺口。每个金融机构都有不同的优势和优先事项,并能做到最好。“即使有一种情况,每个人都在竞争一个项目,也不一定。头破了,完全有可能共同投资,每个人都很高兴。”

刘劲松还指出,中国企业家外出时支付学费是不可避免的,但还是少交学费为好。企业家需要有投资海外的勇气,但他们需要先做好功课,采取各种措施识别、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毕竟,外面的世界更复杂,更难控制。企业有必要请专业机构进行咨询、预可行性研究或尽职调查。一般来说,这一成本约占总投资的5%,这是值得付出的,否则很可能会损失很多钱。

愿意与其他国家合作推进工业化进程
中国商报:国务院刚刚发布了《关于推进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从经济外交的角度来看,你如何看待“一带一路”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关系?

刘劲松:在《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中,提到了八个领域,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第一位的,包括贸易、投资、能源和资源、生态和环境保护、海洋、人文和金融。"如果你想发财,你应该先修路。"基础设施是古代和现代丝绸之路畅通的基础。去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中指出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性。他说,如果把“一带一路”比作亚洲腾飞的一对翅膀,那么互联就是血脉。

今天的“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大不相同。当时,骆驼队和商船在贸易往来中运送货物。今天,他们不仅做生意,还投资和经营工厂。大多数亚洲国家尚未完成工业化,中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仅比大多数邻国快。中国领导人很有远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他们就下定决心要实现工业化,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以避免被别人所吸引,在世界各国中壮大自己。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最完善的工业体系,许多设备和技术领先世界,经验丰富,人才济济。

在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的情况下,中国不仅要努力实现本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要考虑工业化的国际合作。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好处相对有限。以前的工业革命是区域性的,只实现了十亿多人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亚洲需要携手推进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以便欧亚地区40多亿人口能够在区域合作进程中推进工业化。中国有这样的信心,愿意提供这样的公共产品。中国在建设工业园区和特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一些周边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缺乏相关的人才和经验,热切期待中国的帮助。

日报: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产能过剩、环境保护、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在国际能力合作过程中,中国如何避免将这些问题传递给其他国家?
刘劲松:中国的工业化确实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过程。30多年来,没有哪个国家经历过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成就第一。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在其他工业国家也发生过。

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率,减少污染,努力保护农村的乡愁。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和学习大国。其他国家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一些国家坚持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理念,一些国家在小额信贷和私人银行业务方面做得很好,一些国家有独特的职业教育和特殊技术。在中国的工业化中,我们应该向别人学习,保持谦虚的态度。这样,你的进步会更快,别人也会更加尊重你,积极配合你。中国的国际产能合作也应该体现出正确的义利观。企业应该赚钱,但是绅士们喜欢钱,并且有一个很好的方式去接受它。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对自己的利益慷慨大方,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利益。

经济外交为企业“走出去”服务
每日新闻:外交部在开展经济外交和促进国际能力合作方面的优先事项是什么?
刘劲松:经济外交是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中国一直在进行经济外交,包括打破西方的制裁封锁,与南北国家做生意,以及对外援助工作和各种区域经济合作倡议。《邓小平文选》中有一句话:“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很多国家都想和我们合作做生意,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它。”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和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外交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经济与外交更加密不可分。国内经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外交手段,有效地将国内经济资源转化为国际影响力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如今,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来到中国,当然是因为中国日益上升的政治地位和外交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发展红利,希望一起做项目,共同经营产业。中国领导人还表示,欢迎所有人乘坐中国开发的特快列车。

“一带一路”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真正的措施,它需要各种项目的支持。例如,丝绸之路基金和AIIB都需要投资数百亿至数千亿美元,主要用于海外项目。丝绸之路基金在巴基斯坦启动了一个水电项目。因此,中国的经济外交正处于一个繁荣的时代,外交部有责任积极行动,对国家负责,体现中国特色、风格和风格,为人民实行外交。不久前,外交部和河北省举办了以国际产能合作为主题的“兰亭论坛”。用王毅部长的话来说,现在外交部正在努力为各省市搭建“平台”,护送中国企业“走出去”。两天前我去了杭州,鼓励和支持浙江民营企业“走出去”。他们做得很好,但有时他们缺乏一些信息、对海外风险和机会的了解,也不太了解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

在这方面,外交部和其他部门有自己的优势。外交部是国家经济外交的领导部门,对国家的宏观外交政策有较好的了解。我们还有230多个驻外使领馆,他们更了解第一线的情况和信息,更直接地为企业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后,应多去中国使领馆,会见大使、领事和商务参赞,并与他们进行磋商。不要只在出现问题时才寻找大使馆。我听浙江企业反映,大使馆有“一扇好门,一张漂亮的脸,能做事”,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外交必须脚踏实地,普通人(603883,分享它)必须感到外交官就在身边,可见,有形,有能力做事情。

现在,外交部设立了领事保护12308紧急求助电话,使用率高,效果好。这只是创新之一。外交部和使领馆应与企业匹配并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搞好双边关系,加强领事保护,护送企业,努力提高中国企业和海外公民的安全系数。然后是搭建舞台,帮助企业在舞台上歌唱。通过组织各种会议,中国企业家可以与外国政府官员和使领馆官员直接交流意见和建议,寻找更多的商机,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也主张和支持把一些国内论坛、博览会等“平台”放在国外,让中国企业家在大型国际会议上锻炼勇气、培养人脉、树立品牌、制定规则。

倡导“银团贷款”和“组团出海”
中国领先的AIIB,丝绸之路基金,中国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以及世界银行和亚行,他们如何合作?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每个人都对某个项目持乐观态度,并参与其中?

刘劲松:亚洲的基础设施基金存在巨大缺口。据说每年有6700亿美元的缺口,还有许多项目要做。没有任何基金或银行能够填补这一空白,因此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我认为不同的机构关注不同的领域,它们都有优点和缺点。顾名思义,AIIB专注于亚洲的基础设施。丝绸之路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股权投资,而亚行的重点是扶贫。

如果每个人都看到一个项目,这取决于业主的态度。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国际大型项目的经验,即搞银团贷款,组建合资企业。最近,一些中国海外投资项目采取了联合投标和合资的形式。例如,巴西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就是几个中国企业投标并合作成功的。我们鼓励中国银行(601988,古巴)的行业和企业,包括咨询企业、制造企业和基础设施企业,组成一个投标小组。竞标后,我们还可以连接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参与中国的工业园区,共享利益,优势互补,共担风险。中外企业也可以优势互补,共同赚钱。

因此,我认为最好不要为一个项目而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就不会是一场血战。我们可以为了互利而互相合作。
“走出去”必须既有勇气又有风险意识
日报:对于“一带一路”带动的中国资本出海,企业更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资金的安全,二是资金的有效使用。提前对这两点有什么预防措施吗?
刘劲松:投资在国内外总是有风险的。不可能有无风险投资。即使是一些政府支持的大型项目,企业家也需要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独立决策,并承担自己的风险。还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走出去”的初始阶段就要支付学费,一些日本大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早期成功率较低。每个人都需要交学费,关键是要尽可能少交,不要反复交。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并被提升到世界主要投资者的行列。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得到了东道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赞扬。这表明中国人认真、勤奋、愿意工作,中国企业有能力进行国际化经营。这也表明中国政府为帮助企业“走出去”做出了巨大努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项目往往是“硬骨头”,而“走出去”的地方往往是困难的,交通条件差或有战争,基础设施不完善,法律和政策,自然高风险。

因此,中国企业家必须首先抓住机会,并有勇气去做。此外,他们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识别、防范和避免风险。首先,我们必须确保人身安全。一些风险可以通过初步调查避免。企业应该请一些国际知名的机构或当地有资质的合作伙伴帮助做一些研究,这一般占世界总投资的5%左右。如果你愿意花一点钱,你可以赚很多钱。

《每日新闻》:您对“一带一路”加“一个大陆”非洲的想法有何看法,尤其是从国际能力合作的角度?
刘劲松: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中国欢迎五大洲的朋友张开双臂参与一带一路事务。欧亚大陆及其邻近海域是“一带一路”的主要地理立足点,非洲和拉美国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讨论、建设和分享”。南太平洋(601099,古巴)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

日报:外国在一带一路的参与有什么新进展吗?例如,美国和欧洲有积极的态度吗?
刘劲松:我没有刻意区分“内”和“外”。欧洲国家和欧盟一直非常积极,美国政府官员也表达了务实的态度。许多美国和日本企业家都渴望了解情况,抓住机遇。
标题:经济外交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弘义融利、铺路架桥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51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