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5字,读完约4分钟

2015年,随着股市持续加速上涨,基金发行异常火爆,新基金的“日光现象”频频出现。基金投资者的热情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担心普通人的疯狂是否是市场已经见顶的信号。

基金发行热度尚不及上轮牛市高点

目前,基金投资者是否在2007年疯狂到了顶点,中国的阿姨们是否开始涌入股市?

“阳光浪潮”刚刚开始

在2006年和2007年排队购买基金的投资者对“阳光”基金并不陌生。然而,自上次牛市结束以来,混合股票基金的销售将在一天内结束似乎是一种幻想,许多基金不得不延长销售时间,以达到建立规模。

基金发行热度尚不及上轮牛市高点

根据海通证券的统计(报价600837,咨询),最后一只基金“阳光潮”集中在2006年至2007年,“阳光潮”基金数量达到18只,占同期发行的117只基金的15.4%,平均初始规模为125亿。

基金发行热度尚不及上轮牛市高点

在这场“阳光浪潮”中,2014年只有两只基金,“阳光”基金的数量从今年开始逐渐增加。自2015年以来,已有10只基金卖出“阳光”,仅占同期基金发行数量的3.7%,平均初始规模仅为42.48亿。无论从“阳光”基金的数量、同期发行基金的比例,还是平均发行规模来看,这一轮“阳光浪潮”似乎才刚刚开始。

基金发行热度尚不及上轮牛市高点

配售仍然很少

如果基金认购金额超过基金公司可以接受的基金规模,基金公司可以采用比例配售的方式。

在上一次牛市中,有频繁的基金配售。2006年和2007年共发生24起配售案件,占同期发行基金总额的20.5%,配售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为93.81亿元,投资者平均配售比例不到50%。配售比例最低的案例是2007年9月发行的华夏复兴。当时配售率仅为9.71%,最终募集规模为50亿元,充分体现了当时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热情。

基金发行热度尚不及上轮牛市高点

随着基金业自身的发展,产品的供应越来越方便,配售的案例越来越少。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共发生了5起配售案例,但只占同期发行基金总额的不到2%,配售基金的平均筹资规模仅为15亿元,与上一次牛市因资金涌入而不得不配售的情况大相径庭。

基金发行热度尚不及上轮牛市高点

海通证券认为,深入分析本轮配售的产品是对规模有严格要求的产品,如保本、创新、定制指数等,配售也是一种饥饿营销手段。

“十亿巨基”仍然稀缺

数百亿庞大基地的数量直观地反映了人们的热情。海通证券统计了历史上数百亿个巨大基地的分布情况。与上一轮牛市中出现的数百亿庞大基数相比,新发行的数百亿基金数量仍相对较少。

基金发行热度尚不及上轮牛市高点

从2006年到2007年,共有2800亿新基金诞生,占当时新基金总量的24%。2015年,仅有300亿只新基金出现,仅占今年已发行基金的1.1%。“数百亿庞大基数”的发行似乎才刚刚开始。

基金发行热度尚不及上轮牛市高点

从新基金的整体发行情况来看,自本轮牛市以来,新基金的平均发行时间明显缩短。然而,与2007年牛市中平均5天左右的筹资时间相比,目前的平均筹资时间仍然较长。

基金发行热度尚不及上轮牛市高点

自2015年以来,基金的平均发行时间仍长达10天。从筹资规模来看,2007年平均筹资规模高达94.5亿元,但今年以来,平均筹资规模仅为20.87亿元,仅相当于当年大牛市筹资规模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似乎与当前市场多变的特点不一致。

基金发行热度尚不及上轮牛市高点

为了迎合老百姓的需要,在最后一轮牛市中,基金公司采取了净值分成、支付大比例股息等方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重复基金,如郭芙天一分裂、南方稳步推行重复基金、分红比例大的情况较为普遍。自当前牛市以来,基金公司没有采用这些营销方法。当然,一方面,中国的基金投资者越来越成熟,但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市场还没有盲目和疯狂到一定程度,等待市场继续发酵和疯狂。

基金发行热度尚不及上轮牛市高点

从股票型混合基金的总量来看,事实更加清楚。尽管股票型混合基金产品的数量持续增加,但其规模从未突破上一次牛市的高点。如果我们考虑到2007年底a股总市值与目前47.7万亿的规模之间的差距,就比例而言,目前的股票混合基金只占股票市值的5.7%,而上次牛市的高点是9.2%,因此牛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标题:基金发行热度尚不及上轮牛市高点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5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