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5字,读完约3分钟
□兴业环球(340006,基金栏)基金朱
最近,我听说一个朋友专程去香港开了一个股票账户。对了,我看了港股的表现。结果有些令人惊讶:无论是恒生指数、国企指数还是红筹股指数,今年的涨幅都不到20%;另一方面,a股隔江相望,沪深两市基准股指均上涨50%以上,创业板指数涨幅高达170%。

从市盈率来看,无论是恒生指数还是h股指数,港股的市盈率都只有10倍左右,远低于a股表现最差的上证50指数。
事实上,在2006年至2007年的上一次牛市中,香港股市的增长率远低于a股。由于基本面相似甚至相同,加上沪港通等政策的持续暖风,“低估值”的呼声一轮又一轮地重复。为什么中国的叔叔阿姨对港股“不熟悉”?

投资者结构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根据HKEx发布的《2013/2014年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机构投资者在香港股市的交易量占市场总成交量的58%,近年来一直保持在60%的历史高位附近,机构在交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年鉴》,2013年,个人投资者交易比例高达82.24%,专业机构交易比例仅为15.3%,基金交易比例仅为6.18%。与港股的情况相反,散户投资者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个人投资者在交易中所占比例很高,这往往导致盲目跟风、追涨杀跌、股价异常高的不良现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散户投资者是股市波动或泡沫的罪魁祸首。毕竟,这是人的本性。“投资者期待在市场上涨时一夜暴富,他们希望在市场疲软时保值。这是对市场变化的心理反应。”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在他著名的《动物精神》一书中写道,他最终会陷入追逐和杀戮的恶性循环,最终以惨淡的泡沫破裂告终。

在零售主导的股市氛围中,包括机构在内的各种市场参与者往往变得更加短视,导致股市过度波动,这是当前a股市场的最好例子。
相反,在机构主导的市场中,像公共基金这样的机构在研究和分析、投资决策、风险控制等方面有着极其严格的程序和规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基金等机构可以避免个人投资行为的非理性。

从海外看,市场越成熟,散户直接参与股市的程度就越低。在美国,根据美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截至去年底,美国家庭金融资产的24%是基金,而且这一比例仍在上升。自2009年以来,美国家庭的资金投资持续呈现资金净流入,2014年净流入4160亿美元。相比之下,家庭对股票和债券的直接投资不断遭遇资金净流出。

从股市交易来看,2014年,美国基金占股市投资的30%。在a股中,按目前市值50万亿元和基金行业总规模5万亿元计算,这个比例只有10%左右。从长远来看,为了a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势在必行,大势所趋。
标题:中国大妈为啥“养不熟”港股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62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