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5字,读完约4分钟
自中国证监会组织“2015年证券监管法律网专项执法行动”以来,已查处50起案件。记者从监管部门了解到,这意味着之前集中分类分批的部署行动将暂时结束,具体领域的典型案例将在下一阶段逐步浮出水面。从此次专项行动的阶段性成果来看,划定红线、追求“有形公平”正成为中国证监会执法的最新思路。在a股持续看涨、登记制度改革即将到来的背景下,鉴于市场上违法违规事件频发,这种监管和执法的转变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4月24日、5月8日、5月22日和6月5日,“2015年中国证券监管法律网特别执法行动”集中了四批案件。第一批12起案件涉及整个市场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第二批10起案件主要针对新三板市场突出的五类违法违规行为;第三批12起案件主要针对市场反应强烈的6种市场操纵行为;第四批16起案件主要针对五种严重扰乱信息传播秩序的违法行为。从监管部门对此次专项行动的集中部署来看,实际上反映了检查模式的“四个转变”。

首先,从以前的严打案件到现在的重点遏制案件。如果严打案件只是为证券市场划了一个“红点”,那么遏制案件就可以为市场上的各种违规行为划一条“红线”。法律法规是抽象的,但“红线”和“底线”是非常具体的,从威慑效果、辐射范围和可操作性来看,将对遏制市场违法行为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其次,审计模式正在从被动等待向主动及时干预转变。以前,审计部门通常是先等交易所或其他部门移交案件线索,再决定是否涉嫌违法违规,然后程序是正式启动调查,审计部门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相对被动。目前,监察局的做法是对市场热点、舆论焦点和涉嫌违规行为进行跟踪、梳理、筛选和判断,并积极及时介入相关线索和案件,使整个过程中起作用的时间节点明显前移,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对市场违规行为的震慑效果。

第三,证券市场监管工作正从个体作战模式向全新的多部门协同作战模式转变。由于案件集中部署的需要,所有的检查和执法线索都统一到了监察局,监察局由监察总队、当地证监局和沪深专员办等监察力量部署和联合打击。按照“统一指挥、科学分工、密切配合、快速反应”的新机制,中国证监会可以快速应对社会热点。从“单打独斗”到“相互配合”,不仅有效地盘活了整个证券监管体系的检查资源,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执法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证券执法正在从内部封闭执法向开放互动执法转变。此前,检查与执法的对外沟通主要集中在行政处罚决定的发布上,很少从部署阶段发出通知。从4月24日至6月12日的这次专项行动中,证监会在6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案件部署的相关进展,明确了哪些行动侧重于打击哪些类型和违规行为。信息披露有利于行政执法的科学发展,也对证券监管机构的执法速度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新三板市场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a股市场总市值持续增长。然而,在市场火热的时候,一些异常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以“市值管理”为名,利润被转移,并购过程中出现财务欺诈,新三板上市公司资金被逆转,高价创业板股票频频出现。中国证监会在加强常规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针对当前市场违法行为多发的情况,部署并启动了“2015年证券监管法律网专项执法行动”,重点对市场反应强烈、严重危害市场秩序的重大违法行为实施专项打击。

司法领域有句名言:正义应该以可见的方式实现。在这次专项行动中,证监会充分利用大数据比对技术,分析线索,调查取证,有效提高了案件调查的准确性。从执法方式转变的“四个转变”来看,中国证监会不仅及时应对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对市场违法行为的威慑和打击力度也越来越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证监会系统的检查队伍规模约为800人,而中国证监会的检查力量毕竟有限,所以健康的a股牛仍然需要得到照顾。特别是在登记制度改革即将到来之际,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威慑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市场环境,相关部门仍需继续加强日常监管与审计执法的衔接,通过批量发现案件、组织调查、案件咨询和跟踪,优化审计系统整体协同,创新事后监管新机制。
标题:划定红线 追求“看得见的公平”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65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