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39字,读完约6分钟
如果1929年的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那么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以被称为今天经济和金融的双明珠。面对这个宏大的主题,任何一个雄心勃勃的作家都忍不住去尝试。因此,经济学家和金融高官纷纷撰文,媒体也没有让太多的人进入。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的新书《转型与影响》(Transformation and Impact)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马丁·沃尔在2000年获得了大英帝国勋章,是金融评论员的专业典范。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在世界银行工作多年。虽然他没有博士学位,但他被授予许多荣誉教授。除了担任英国《金融时报》的首席评论员,他还担任了达沃斯年度世界经济论坛的特邀评委和国际媒体委员会的成员。中国经济学家余永定认为,马丁·沃尔夫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媒体人”或“媒体人-经济学家”,这可以从本书中许多金融名人的推荐和致谢名单中看出,其中包括金融投资家乔治·索罗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著名左翼人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以及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

马丁·沃尔夫的影响力如此之大,除了英语优势和英国《金融时报》地位等外部因素外,他自己的判断尤为重要。我最欣赏他的是,他的评论不仅专业,而且能被主流经济学所接受,能摆脱主流习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以中立务实的眼光观察金融事件——了解专业而不迷信专业,与行业保持密切联系,保持独立性,这实际上是媒体人作为意见领袖的最大优势之一。

这些转变和冲击的英文名称来自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内布拉斯加州)两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a .欧文和凯文h. o'rourke发表的论文《复制冲击和转变:历史视角下的多边贸易体系》。在这两篇论文的定义中,“冲击”意味着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实际上进入了大衰退和政治经济冲突,“转变”意味着缓慢、长期甚至痛苦的改善和变化。马丁.沃尔夫借用这个术语来讨论金融危机的原因、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金融危机颠覆了许多想法。许多经济学家未能预测到金融危机,这让经济学看起来很不光彩,金融媒体也在问自己。多年来,马丁.沃尔夫致力于分析世界经济,同时呼吁全球化。然而,他承认他没有预料到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和政治混乱,其中许多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密切相关。他认为他的失败在于他缺乏想象力,没有预测到西方金融体系会像这样崩溃。“我依赖一个心理模型。在这种心理模型中,世界上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都不存在再次发生“大萧条”的可能性。即使是“大衰退”也是不可能的。”

这种负罪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转型与危机》一书的驱动力,他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反思了主流经济学。他是奥地利移民的后裔,他的哲学深受剧作家兼记者之父“自由民主”的影响。这一价值来源于经济学,这使他一方面主张全球化的进步,另一方面又坚信自由市场。然而,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和个人价值观之间往往存在差距。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扩大了差距,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世纪60年代在牛津求学时对凯恩斯很感兴趣,后来投身于倡导市场经济理论的运动,这也与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玛格丽特·撒切尔在英国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相呼应,因此奥地利学派理论给年轻的沃尔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金融危机动摇了沃尔夫对均衡的信念,并重新点燃了他对凯恩斯的兴趣。“80年后,我们面临着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面临的同样问题。这场金融危机再次提醒我们,那些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人注定会重复同样的错误,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这场危机改变了我对金融、宏观经济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思考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我对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的思考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发现促成这本书的想法让我更接近45年前的态度。”

金融危机让每个人都成为凯恩斯主义者了吗?马丁·沃尔夫已经不再相信市场经济了吗?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在一个真实的、不断发展的世界里,政府和市场的地位不是由其规模决定的,而是由其是否负责任来决定的。一方面,在过去放松管制的趋势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炸毁了信贷泡沫,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但代价是由所有纳税人承担的;另一方面,在承担了诸如监督和养老等许多公共责任之后,指望一个实际上无所作为的小政府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凯恩斯和哈耶克可能不会完全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哈耶克代表了自由市场的长期价值底线,而凯恩斯代表了面对危机的短期政策。它们不仅相互补充,而且决定了经济周期和政治思维的碰撞。这本身取决于我们对时间长度的看法。在危机中,往往有必要赎回金融业甚至是需求的不足,但我们应该掌握衡量标准,否则,即使短期刺激是有效的,它也会导致一场漫长的噩梦。

危机还没有过去,公共政策中的观念之争还在重复。目前,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总量尚未达到危机前的峰值,而复苏之路面临三大问题:修复金融体系、债务和需求不足,其中不同的理念也代表着不同经济理念的冲突。马丁.沃尔夫讨论了四种解决方案,即新正统、破产清算、超越新正统和激进重建。这四个想法包括当前主要经济体的解决方案,但每个想法都有缺点和争议。马丁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某种形式的整合,“因为没有人能独占所有的智慧。”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结构性改革,2008年金融危机的解决过程都表明,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想法,而整合和妥协可能是更务实的方式。一系列问题表明,人类正走向一个金融与经济无比融合的时代。金融危机对主流经济学提出了挑战,而边缘经济学家引起了关注,其中最被低估的是后凯恩斯主义的代表海曼·明斯基。马丁·沃尔夫认为,他对经济的洞察经受不住明斯基的考验。

1982年,明斯基曾问:“大萧条会再次发生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岁月里没有重现?回顾过去35年的历史记录和比较成功的经验,我们自然会想到这些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创立一种经济理论。按照这个理论,我们的资本主义经济可能会自发地进入‘大萧条’状态。”

毫无疑问,《转变与影响》正准备回答明斯基的问题。事实上,无数的精英以行动和工作回应,但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仍然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整理和探索。
标题:金融危机后:理念之争走向融合与妥协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749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