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29字,读完约11分钟
可穿戴行业的中国“跑步者”
仅在一年时间里,中国本土可穿戴设备供应链的支持得到了极大改善。过去,很少有制造商能生产一些配件,但现在有数百家企业能生产它们。
本报记者吴王晨
实习记者王青在北京和深圳报道
4月24日,苹果手表开始发货。Tuman Technology是中国最早设计和生产可穿戴手表的团队之一,该公司首席执行官王伟在朋友圈里展示了一件t恤。t恤正面印有“老王”,背面印有“跳票”字样。

这是一年前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的缩影。他设计了一款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手表,在不到12小时的时间里就接到了18000多份订单,但供应链跟不上,所以他被贴上了“跳票”的标签。现在他带着自嘲面对它。

供应链跟不上,这是许多创业团队在早年涉足可穿戴设备时面临的共同问题。然而,仅在一年时间里,中国本土可穿戴设备供应链的支持就有了很大改善。过去,很少有制造商能生产一些配件,但现在有数百家企业能生产它们。

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也在迅速扩大。4月初,华密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黄宣布,小米产品链中第一款可穿戴设备mi band的销量已超过400万部,华密已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三大手镯公司。

“目前的市场规模已经迅速扩大。与当时相比,目前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华美科技副总裁范斌说。也有许多国内创业团队有同样的感受。
zdc互联网消费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也显示了该行业的扩张趋势。以智能手表为例,2014年1月,中国智能手表市场只有20个竞争品牌,但在6月份,这一数字猛增至36个,8月份超过40个。12月底,这一数字达到了47。1月份,只有38种产品,第三季度稳定在60种左右。第四季度,产品数量在75到78之间波动。

同样,去年1月,参与中国智能手镯市场竞争的制造商数量没有超过10家,但4月份增至12家,6月份增至21家。第四季度,智能手镯制造商的数量一下子超过了30家。第一季度,产品数量从10到12不等,6月份达到25种,年底跃升至50种。

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大,活跃在可穿戴领域的创业团队对可穿戴设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测试水
作为一种成熟的可穿戴设备产品形式,Tuman Technology可能是中国最早开始生产此类产品原型的公司之一。
“手表是我们经过独立思考后得到的产品形式。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与手机很好匹配,甚至能扩展手机功能的产品形式。正因为如此,我们发明了耳机和立体声音响,后来制造手表的想法就产生了。”王伟说道。

然而,当时中国没有相关的经验。王伟了解到一家名为“我在看”的意大利公司,并剖析了它的产品。在看到它的芯片方案和系统后,Tuman模拟了这个模型,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系统,但很快他们发现工作量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除了能够在手表上运行的系统之外,蓝牙还应该与手机进行交互,以开发手机应用程序。当时,我们的团队无法支持这一工作量。”所以在做了十个月之后,Tuman停止了这个项目。这一经历为后来产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2012年7月印刷的电路板仍保存在图曼的办公室里。

这是老王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一年又一年,困难接踵而至,这给图曼带来了他记忆中最困难的时期。
2013年7月,图曼获得了第一笔天使投资。经过一个月的讨论,图曼决定专注于手表。当时,pebble(一款由硅谷初创公司pebble technology设计的智能手表)逐渐获得成功,而inwatch和Shell等产品在中国相继出现,这让王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结合以往的经验,他们很快做出了一幅视觉冲击力很强的设计图。9月,杜曼的设计被发布在微信上。

这不是一个有计划的、有目的的营销,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互联网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3000多人转发,11小时内售出18698只Tuman t-watch智能手表,订单金额为9330302元

这将图曼公司推到了尴尬的境地。根据一般硬件产品的生产周期,研发、调查、建模、电路原理设计、模具输入……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六个月,即使在理想状态下也是如此。然而,Tuman只有两个月的时间。

虽然王伟和他的合作伙伴在供应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前也和富士康合作过,但是R&D和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是有所体现。最终交付的产品也引起了用户的大量抱怨。

一度,在用户和投资者心中,Tuman被逐渐戴上了“跳票”的帽子。这让当时的Tuman陷入了困境。
如果说图曼的困境是由网络营销模式造成的,那么真正的铸造问题则是由飞溅手镯造成的。
"铸造生产速度很慢,根本不能满足用户的订单."孤东首席执行官沈博坦率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S手镯的大规模生产过程中,成品率不够高,因为工艺难度太大,导致工厂不断优化其模具,但最终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经历了一些困难后,淘宝店被关闭,不再直接零售,只接受合作伙伴的订单。
Inwatch在2012年也感受到了压力。由于当时设计的产品有一个技术要求很高的屏幕,设计中存在多角度的弧线,这就给设计带来了困难。根据当时的技术水平,大多数制造商生产的成品都很粗糙。

inwatch的首席执行官王晓斌发现了无数的工厂,从山寨到上市公司,最后通过个人资源找到了一家大型上市公司。这个过程持续了六个月,最后对方只做了四件。

“现在在深圳,至少有一百家可以做到(这样的屏幕),但当时最好的公司也在这个水平。”王晓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当时,我们有了一个小小的创新,在表带上插入了usb。但是最后,由于这个带子,我们没能及时装运。它最初于2013年初发货,一直拖到当年的10月。”王晓斌说。

过渡
王黄似乎很幸运。在mi乐队之前,王黄还制作了一个叫zwatch的产品,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积累了zwatch的经验后,小米公司决定将小米的第一款可穿戴设备mi band交给王黄的团队。

2014年1月,华密科技成立,王黄几乎停止了他所有的项目,把他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了mi波段上。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对王黄来说是正确的。
小米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小米现有的供应链也让他们走了很多弯路。
借鉴小米的合作伙伴,华密公司进行了一些筛选。“质量、信任和生产效率”是华密选择供应商的三个最重要的基础。
“因为工厂的成本是透明的,而成本是基于管理和生产的效率。我们将要求工厂计算生产产品需要多少工序,计算效率和产量,然后选择符合要求的制造商。”范斌介绍道。

通过利用小米的资源,他们避免了重新考虑工厂的工作,提高了效率。由于之前与小米的稳定合作,供应商们也充满了信心。
然而,找到一个目标相同的合适供应商并不意味着一个产品可以成功生产。
范斌回忆说,大约在2013年2月,随着R&D进程的深入,mi band的第一个制作进程提前开始。在第一批手镯于8月份发货之前,mi band的月出货量只能达到10万只以上,与市场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

生产率攀升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在范斌的记忆中,生产过程是比较顺利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防水过程。
“当时,我们对防水有很高的要求。我们的目标是在日常生活中洗澡和洗衣服,忘记手镯的存在。”
“米粒”主体的前部由铝合金制成。经过冲压、抛光和喷砂等12道工序后,边缘被圈起来,然后用数控机床对两侧进行铣削。之后,应使用激光微穿孔技术在每个直径为1毫米的圆形区域打孔91个0.02毫米的孔,形成三组指示灯。在这一步,设备应该足够好,光强度和时间协调不应该出错。在尝试了各种方案后,我们得到了一个效果,然后一步一步地合作和尝试。这个问题花了两三个月才解决。此外,工厂的原始设备在早期阶段没有固定,因此有必要探索设备的参数,这些参数与所使用的原材料、金属和材料有关。

在这个过程中,王黄对过程非常小心,不仅模具会被仔细观察,而且供应链中的问题也会受到同事的严厉批评。因此,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供应链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不仅如此,因为mi频段的价格只有79元,所以在成本控制上花费了大量精力。
开始的时候,华密也经历了生产成本高于销售价格的阶段,这个问题直到销量达到100万才真正解决。
范斌介绍说,在成本控制方面,小米销售模式的使用降低了销售成本,更大的需求也带来了便利。
“每种产品都必须经历这一降低成本的过程。当我们每个月能下几百万个订单时,工厂的员工将会非常充实,而且精简的操作效率也非常高。”范斌说:“生产线最大的浪费就是不同产品的切换,各种工序都是在重新引入材料之前完成的。”

随着销售量的逐渐增加,mi波段的生产工艺也得到优化,制造成本有可能降低。
可以说,mi band成功打造了一个智能手链供应链,深圳的inwatch也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当时,inwwatch有许多供应链问题。2013年,电池技术无法达到今天可以弯曲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个过程,inwatch团队找到了许多工厂,但被拒绝;此外,为了制作一个弯曲的超薄屏幕,他们甚至用这种技术给一家日本公司发了20多封电子邮件,但都沉入了大海;2014年,为了生产符合要求的表带,他们成立了十几家工厂。当时只有一家工厂能做到,但产量只能达到20%。

如今,深圳有大量工厂可以实现这些流程。"我们可能促进了这个行业的发展."王晓斌说。
配置
mi band的成功坚定了王黄的信念,在华密的计划中,将会有更多的可穿戴产品。米带带动的产业链为华密生产更多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也反映在公司的规模上。如今,华密在合肥、北京和硅谷有三个基地。其中,硅谷团队包括谷歌、高通、ibm、英特尔等中国工程师。,并致力于研究更多可穿戴设备。

此外,王黄透露,华密已经完成了3500万美元的B系列融资,新一轮估值超过3亿美元。本轮融资由高蓉资本牵头,随后是红杉资本、晨星资本和前一轮投资者。

王伟也有同样的坚持。“我们想成为手表中的苹果。技术的发展也是可以预测的,我认为大约五年后会有突破。在这五年里,我们必须完善我们的团队。”

王伟对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充满信心。“网络设备正逐步从大型计算机、个人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向移动电话、功能电话和智能电话转变。这种进化总是有一个头,这个头就是可穿戴设备。”

除了坚持市场,王伟对智能手表也有自己的理解。他不同意以前有些厂家根据手机模式设计手表,认为手表不能代替手机,不能忽视手表“装饰”的基本属性。

老王的坚持可能是正确的。苹果手表的发布也表明其产品不支持nfc(近场通信技术)。
对行业的清晰了解让图曼的团队对王伟充满信心。"他(王伟)始终正确把握整个产业和技术路线."一名Tuman员工说。
许多制造商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针对不同的人群,力求在外观和使用上有所区别,以降低风险。例如,inwatch将其产品定位于“奢华”路线,特别强调手表的装饰外观,并追求品牌路线。

转换
也许每个公司的立场和路线都不一样,但似乎所有的领先公司都找到了自己的立场,这与Tuman的坚持不同,都选择了转型。
沈博表示,如今,他正专注于平台、开发智能手表应用等业务,这样的想法从一开始就已经诞生了。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侧重于服务。硬件只是收集用户数据的一种手段,我们正在寻找长期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申博曾计划撤回其硬件,此后,它变得更加专注。

决定转型后,孤东与百度云合作,通过其云服务进行存储。之后,我构建了自己的云平台,其中的数据由我自己管理和控制。
如今,在丰盈业务中,软件开发不仅适用于丰盈手镯,还适用于更多的产品,并与android wear、三星和lg合作。不仅如此,孤东还在刚刚上市的苹果手表上发布了自己的应用程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会退出可穿戴设备。沈博表示:“我们正在退出可穿戴硬件平台,但我们肯定会继续深入挖掘这个行业。”
这一变化可能不仅仅是一个闪光点。在采访中,更多的受访者表达了这个想法。
从“硬”到“软”的转变似乎是一种精神上的预测,在这个行业中可以看到的变化正在悄悄地到来。
4月24日,苹果手表开始发货,这不仅对苹果非常重要,而且一些家用可穿戴设备也已经等待了很长时间。苹果公司9月份宣布后,一些制造商甚至暂停了产品生产,以便在苹果手表发布后进行暴力学习,并拆解零部件,以免让产品技术远远落后于苹果公司。

“苹果手表肯定会刺激市场,刺激需求。当需求驱动供应链时,这个市场将会有所不同。”王伟说道。
“大公司将经历洗牌。如果小公司关注子行业,就会有更多的机会。”王黄说。
“在一个非常聪明的领域,苹果可能占了一半,但产业链几乎全是中国人,未来必须是中国人。”王晓斌对此非常有信心。
无论是苹果手表的刺激,还是国内企业的坚定和转型,我们都能看到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变化。从产业链到硬件制造商再到消费者,刺激和需求正在逐步扩大。在未来一年或更长时间内,行业和公司将如何展现变化的故事已经悄然开始。(谭主编)
标题:可穿戴行业的中国“跑者”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75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