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21字,读完约7分钟
技术和科技创新战略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王灵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要求。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也提出了自我改革的纲领性目标。例如,建议到2030年建立四种类型的科研机构,即“创新研究院、创新卓越中心、大型科研中心和特色研究院”。我注意到,特色学院的基本职能是以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民生改善为重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不可或缺的特殊需求领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长期观察和不断积累的基础工作。这是否意味着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战略更贴近人民生活、服务社会?

朱志远:科学技术离我们的现代生活并不远。例如,今天的iphone或智能手机本身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我在20世纪80年代用超级计算机出国留学,它们的功能可能还不到现在的三分之一。因此,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上海代表团2015年“两会”审议时谈到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孤岛”上的科技生态呈现出封闭的自循环系统;虽然在关键点上有了一些突破性的科技成果,但光靠岛上的人们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不够的。要突破科学研究的“孤岛”,自然需要一个系统的科技转化链。创新需要钱。我国国有资产风险投资大多缺乏长远的理念和布局,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通常,投资会在年初下降,收入会在年底出现。至于私人投资,虽然许多企业家愿意投资项目,但他们的投资意愿受到专业团队和技术中介服务缺乏的影响。这就需要一个成熟的技术中介服务团队来弥合科技创新之间的差距。

科学技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成不变,但应该有一种新的调整方式。正如Xi总书记所说,要把科技资源、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技装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挥积极作用。我认为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创新如何溢出。也就是说,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意义。事实上,创新和创业应该紧密结合。不可能依靠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来经营企业和公司。今后,研究所不应直接创办企业和经营公司,而应通过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创业团队来溢出技术和发布发展成果。我们一直在谈论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我个人理解创新和创业应该能够同步并进,而后者与政府、社会和公众密切相关。同时,创业本身也不同于以前的模式。今天的创业模式从一个想法开始就有很多关于并行性的研究,并且马上想到将来会应用哪些方面,所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串联。

大院客观上集中在市中心
王灵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始终是经济硬实力和科技软实力最重要的载体。作为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相比,科技资源更容易集中在中心城市。这自然与领军人才所需的创新土壤要素密切相关,如组织集合、资金支持、国际交流、便捷交通、生活品质、创新氛围等。例如,徐汇区位于上海西南,是一个拥有108万人口、54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市,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复旦大学林峰校区等国家级科研单位和漕河泾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两所院校共有105名院士在港工作和生活,而香港只有18名院士。同时,徐汇也是一个医疗区,排名前三的医院数量在上海最高。放眼全国的中心城市,只有北京的海淀区可以和上海的徐汇区相比。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我认为中心城市是科技创新战略的主战场。

朱志远:从中科院上海分院的角度来看,徐汇区的科技创新氛围在上海中心城市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上海有18个研究机构,其中11个位于徐汇区。就徐汇区域集聚区科研机构的研发职能而言,涵盖了生命科学与技术、有机化学与合成材料、空新宇宙体系的探测与应用三大领域;事实上,从科创自身的角度来看,这三个领域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个人而言,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创新体系的基本雏形要素也在中心城市,这也是徐汇的特色。我看徐汇的科技投入水平还是很高的,也就是7%;中国和上海分别为3.3%。徐汇的科技投入在整个经济中不仅较高,而且如何?用什么机制?这是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战略设计面临的新课题。未来,徐汇应以提高科技创新、文化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导目标,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我认为这个目标是使徐汇成为上海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功能枢纽。

互联网+时代的战略突破选择
王灵一:从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来看,徐汇的特色和优势包括总部经济。总部经济作为上海中心城市发展的“标准要素”,目前在徐汇已有100多家。徐汇区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是上海中心城市的缩影;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互联网加”时代的科技优势,它在未来将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化前景。

朱志远:大家都在谈论“互联网+”的概念,但“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工业4.0”,它实际上是现代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位于漕河泾开发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在这方面也有优势,从数据感知到数据应用,希望为科技产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同时,现代服务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我称之为公共卫生。公共健康真的非常重要。我们向上海市科委提出了上海未来十年科技发展方向的建议,其中我们花了大量时间谈论公共卫生,包括老龄化社会,其中许多可以用来产生新的专业服务行业。中科院上海分院还在徐汇成立了林峰生命科学联盟和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在国家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建立一些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园区,我们双方的联盟已经建立。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应该进一步考虑如何使它更强大。

智慧城市的发展值得关注。“智慧”这个词在媒体上也经常被提及,未来非常重要的方向是智能服务,这在未来的市场上很有前景。例如,中国科学院提供机器人(报价300024,咨询)服务的相关机构已经产生了上市公司,现在上海也将服务长江三角洲的机器人产业。我最近读了一篇关于“如何成为服务机器人”的报告。英国科学家正在谈论未来的服务机器人可以取代厨房里的厨师。这可以解决许多老龄化问题,并且这个行业可以发展。在老龄化社会,智能服务很有前途。

当然,还有文化和创意产业。徐汇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文化创意人的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上海科技大学正好在徐汇,所以我们想培养结合文化创意的人才。未来发展的质量取决于科技创新是否有深刻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不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例如,就文化创意产业聚集的徐汇滨江而言,需要用大数据和新的信息手段来建设,要求很高。科技创新是相互关联的,如果能紧密联系起来,就能为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增添更多的科技内涵。
标题:上海科创战略突破口到底在哪里?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79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