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8字,读完约3分钟
自2011年以来,受房地产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中国经济开始放缓。在全球商品市场80%以上的增量需求来自中国的背景下,随着“中国需求”的神话不复存在,主要商品价格开始一次又一次下跌。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过去四年左右,大宗商品从原油、铁矿石、动力煤到螺纹钢,甚至大豆、糖、棉花等。几乎所有人都表现出单边下跌趋势,价格下跌了一半以上。其中,“大宗商品之王”原油从每桶115美元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累计下跌近60%;就连被誉为“保值的神圣产品”的黄金,价格也从每盎司1900多美元跌至每盎司1200美元,跌幅近40%。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导致许多上游企业的利润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它有助于降低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些分析师认为,大宗商品的持续熊市意味着定价模式已经悄然改变,增强“中国声音”的机会已经到来。

“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时机已经到来:第一,大宗商品告别了十年的黄金时代;第二,国际格局多极化;第三,中国的经济实体正在稳步改善;第四,中国的对外贸易实力正在逐步增强。”5月16日,胡在第五届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30人论坛上说。

在胡看来,战略将从不同路径全面提升中国大宗商品的定价能力。首先,出口过剩产能会影响定价规则。过剩产能出口的背后是产业转移,而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形成了新的“严阵”。中国作为“大雁头”,有望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贸易关系,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形成区域性买方垄断,并影响大宗商品的定价规则,从而帮助中国争夺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第二,控制沿线资源,提高大宗商品的定价能力。“一带一路”涉及65个国家,其中大多数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落后的基础设施的典型特征。相反,在中国,原油、铁矿石和其他资源性商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相当高,而许多基础设施行业处于过剩状态。这样,中国和沿线国家就可以优势互补,用制成品、资本和技术控制所需的资源。

最后,引导贸易规则,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价格体系。“一带一路”战略和“AIIB”战略将推动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贸易规则的形成,并推动以中国为主导的定价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胡特别指出,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随着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的深化,人民币使用的地理范围将会扩大,人民币将逐步从周边向本地区扩散。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也将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从而有助于商品定价权的整体提升。

“随着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的推进和国内外市场参与者的互联互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价格联系将更加紧密,市场透明度的提高和信息噪音的消除将使商品定价更加有效。”朝天天成研究院院长叶延武预测。
标题:“一带一路”提升商品定价力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79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