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95字,读完约10分钟

时代周刊记者王?来自北京

“亏损企业不一定是坏企业,但一定是有问题的企业。”在与中铝的第一次接触(601600.sh)中,中铝新闻中心信息部副主任蒋志楠毫不掩饰对《时代周刊》记者的采访。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2014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41.23亿元,中铝获得了令人尴尬的a股“中途亏损王”称号。自那以来的半年多时间里,外界对中铝的关注一直集中在亏损金额上。今年3月,中铝发布了其2014年年度报告,再次以162.17亿元的巨额亏损加冕“亏损之王”。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根据年度报告,大额拨备和行业整体下滑趋势是中铝亏损的主要原因。然而,民营铝企业可以发展副业,或利用当地优势降低成本费用,从而保持盈利,即使行业走下坡路。在这种大趋势下,作为行业领导者的中铝,仍然要面对许多尴尬的矛盾:企业发展、政策和制度约束的矛盾、减负和控损的矛盾、社会责任的矛盾。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现在纠缠这些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不能打破现状,只能从自己做起。”江志楠说道。2014年10月,公司董事长熊维平辞职,原成都市市长葛红林上任。在业内人士看来,葛红林给中铝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他坚定的领导风格可能会给中铝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新氛围。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巨额亏损162亿元

2014年上半年,中铝亏损逾40亿元人民币;前三季度,亏损进一步扩大至54亿元。尽管外界已经为这一损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高达162.17亿元的巨额损失仍令人惊讶。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今年3月下旬发布的年报显示,中铝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17.72亿元,同比下降18.07%;净利润损失超过160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损失进一步扩大到173.42亿元。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事实上,这是中铝自2007年上市以来第三次遭受巨额亏损。根据中铝的年报,其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的净利润总计127.26亿元,而2009年、2012年和2014年的总亏损达到惊人的290.70亿元,是其总利润的两倍多。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熊维平,原董事长,为中铝工作11年,2000年担任中铝筹备小组成员,后担任中铝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06年,他被调到中国旅行社集团。三年后,他回到中铝,2013年,他被提升为中铝董事长和上市公司中铝董事长。从2000年的筹建,到中铝的上市,再到2009年熊维平回归中铝,中铝已经成长为中国第一家氧化铝和电解铝企业。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熊维平执掌中铝期间,在管理一个拥有24万名员工(601,258股)的庞大集团时,他不止一次向市场展示了自己的无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承认他在任职期间没有松一口气。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正是在熊维平回归的那一年,中铝首次亏损。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铝价格迅速下跌,此后多年未见好转。

“赶不上好时代”的熊维平,在回归后的六年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009年,中国铝业公司开始了以合并管理机构、压缩管理层次和精干管理人员为重点的管理体制改革,这在中央企业中是最早的。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此外,在发展战略上,熊维平改变了中铝单独开发铝产品的模式,增加了铜工业、稀土、工程、贸易、资源和海外七大板块。从一个单一的铝公司到一个全面的矿业公司,其生产能力和业务转移到西部和海外资源和能源发展潜力的地方。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目前,中铝的业务板块主要分为氧化铝、原铝、贸易、能源、总部等业务,其中大部分也是熊维平改革留下的框架。其中,除了铝板,许多其他板块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利润。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在管理风格上,熊维平上任后就主动减薪,内部员工对他的改革措施也褒贬不一。

“领导风格肯定对企业有影响,但我们在管理上还是比较民主的。任何正确的观点都会有一些分歧,但不会影响整体的判断方向。”姜志楠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说实话,如果这个企业是我个人的小作坊,我已经放弃了,我为什么要受这么多苦?”熊维平在201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道。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刚认为,熊维平接手中铝后面临的行业压力太大。在环境持续恶化、中铝展位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仅靠熊维平无法扭转中铝的亏损趋势。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然而,熊维平本人并没有将中铝的损失归咎于市场。他认为,尽管民营铝企业仍能盈利,但中铝遭遇的挫折,从根本上来说,是其自身制度和机制在危机中集中爆发的结果。市场下行和竞争力不足是中铝亏损的主要原因。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发展与限制的矛盾

对中铝而言,外界更加关注数字。

虽然2013年一系列资产剥离实现了亏损,但162亿元人民币的a股亏损记录似乎让中铝多年来的所有改革成果化为乌有。

中铝在其年度报告中解释称,2014年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铝主导产品的销售价格下降了约2%-7%。去年,对部分长期资产计提了大量资产减值准备,对内部退休、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的员工计提了辞退和退休福利费,使公司扭亏为盈。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在中铝的氧化铝、原铝、贸易、能源、总部等业务中,氧化铝和原铝是巨额亏损的主要来源。2014年,中铝氧化铝行业税前亏损59.68亿元,同比增长41.67亿元,增长231.37%;原铝板税前亏损63.75亿元,同比增长35.83亿元,增长128.33%。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电解铝行业的高利润将成为历史,并将长期处于低利润状态。”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文学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08年之前,全国铝冶炼行业仍处于高利润状态,行业利润率高达10%。自2012年以来,铝冶炼行业开始亏损,铝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低位。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电解铝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电价的竞争,哪个企业的电价成本低,哪个企业的利润状况好。

“在电解铝行业,一般电费将占总成本的40%-45%。如果你有自己的电,差距会比较大。”卓创信息的铝分析师王宇告诉《时代周刊》记者,目前国内各地区的电价存在差异。此外,自供电和网上购电的价格也存在差异,电价的差异往往决定了企业能否盈利。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根据中铝向《时代周刊》记者提供的信息,目前有11家子公司(包括4家分公司)经营电解铝业务,2014年年产量为341万吨。这些电解铝企业中有四家拥有自己的发电厂,但没有一家拥有局域网。相比之下,拥有自备电厂(全部自备)的电解铝企业与通过网络购电(全部网上购物)的企业相比,每吨可节约2500-3800元。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目前,中国铝业公司电解铝的自供电率约为30%。相比之下,伟桥、新发、东望等民营铝企业的自供电率接近100%。对于这样一个不可抛弃的核心业务,中铝显然在控制成本方面严重缺乏竞争力。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令中铝内部员工束手无策的是,他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以及如何解决。然而,由于政策和制度的限制,中铝面临的问题只能陷入尴尬的境地。

“建设自给自足的电力肯定需要得到批准。目前由国家电网控制,并有相应的计划和配额。”王宇向《泰晤士报》记者解释说,目前大多数电厂都是火力发电,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煤炭资源的配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自建电厂。但是,与中央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将得到更多的地方支持,国家对自备电厂的政策和要求在地方没有落实。私营企业未经批准建造的情况也很多。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但是,如果你想做的话,推广自给自足电力的项目是办不到的。如果政府规定像中铝这样的企业做不到,甚至连球都擦不到,那么它们就做不到。”姜志楠表达了曾经为中国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中铝公司所面临的矛盾。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下行产业是改革的机会吗?

“难度越大,改革的内在动力就越强,成本就越低。”离职前,熊维平用这种心态来应对中铝面临的危机。这似乎在中铝内部达成了共识。姜志楠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行业处于衰退之中,但对企业来说,提高效率比在好的时候更有利。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事实上,从过去一年的亏损记录中不难看出中铝改革的方向和决心。

在2014年的损失来源中,15亿来自内部退休和协商终止劳动关系的员工的应计解雇福利费用。中铝内部人士告诉《时代周刊》,2014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铝向办理内部退休手续的员工和协商终止劳动关系的员工提供了15.36亿元的解雇补贴。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其中,2014年和2015年办理内部退休手续的退休人员6819人,计提辞退福利13.6亿元,用于支付退休人员从退休当月至退休年龄的生活费用、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向3104名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支付了1.76亿元的集体辞退福利,用于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根据中铝的年报,目前中铝母公司及主要子公司的员工人数约为75,700人,其中已累积解雇福利的员工人数约占总数的9%。“通过标杆管理,公司现有员工基本上接近实际就业需求。2015年,大量裁员行动将不会实施,只有3000多名符合内部退休条件的员工将按计划办理内部退休手续。”中铝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事实上,冗员和低效率也是中铝改革之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

民营铝企业的代表企业——新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负责人张学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了比较。“在某个地区的一个工厂里,垄断中央企业的干部比新发员工多,新发员工只有1100人,另一方只有1100人。更不用说成本、创新、管理和市场了。”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这是很多人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批评。许多人带来的生产效率问题是一个体制问题,也是由于缺乏支持生产的大型设备而留下的历史问题。”姜志楠坦率地说。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停产裁员是企业控制损失的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停产裁员,就会有大量的人失业。尤其是对于大型国有企业中铝来说,它需要承担起提供工作岗位以支持这些员工的社会责任。即使它亏损了,也必须筹集资金。”王宇表示,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铝这样的大型央企尤为明显。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在巨额亏损的压力下,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改革的力度必须很大。这对熊维平和中铝员工来说是一个更有利的行业改革机会,而员工流失是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中铝内部人士告诉《时代周刊》记者,中铝的“出血点”主要集中在电解铝和氧化铝。至于电解铝,受行业影响,该行业亏损严重,其中抚顺、连城、兰州、贵州分公司亏损较大。中铝计划在2015年通过实行市场化改革、增加自备电力供应以及争取支持铝电结合的政策来减少亏损。虽然氧化铝板块整体盈利,但重庆和河南分公司仍然亏损。目前,重庆分公司已停产,而河南分公司是老企业,人员负担重,资产老化,氧化铝成本竞争力差,仍在解决之中。

“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今年,无论是亏损还是盈利,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一年。无论是个人收入、绩效评估还是企业责任,这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姜志楠的语气有点沉重,对中铝2015年的表现无法下结论。可以透露,即将发布的季度报告将比去年同期有很大改善。

标题:“亏损王”中国铝业的救赎:体制、政策多重限制下的艰难扭亏路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0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