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23字,读完约10分钟
白在街上摆了一张桌子,放了一堆食用油和牛奶,并把可能骗来的居民的钱变成“管理钱”。在超市购物时,很容易收到各种组织分发的金融产品传单。街上有越来越多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其中一些看起来越来越像银行。

事实上,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种金融机构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已经过河。在遍布街头的金融机构背后,财富表面上看起来是财富,但实际上是风险的不断积累。

近日,上海白银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有一家高层企业资金外逃,涉及1000多名线上线下投资者。警方尚未公布涉案金额,但据投资者估计,金额超过1亿元。事实上,近年来以投资和财务管理为名的非法集资案件呈上升趋势。

私人财富管理公司的混乱
在上海白银之前,有关于黄金加投资集团涉嫌非法集资案的新消息,该案影响了全国许多省市。超过30,000人报案,涉及数十亿元。
根据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2014年查处的非法集资案件中,超过1亿元的有94起;2014年,河北省检察机关查处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400件,是上年的6.5倍。

响亮而高端的公司名称,豪华的办公室装修,以及一群西装革履的财务经理或顾问真诚地向您销售各种高收益的“金融产品”。
这些公司向投资者推荐的金融产品、财富计划和p2p(个人对个人)金融计划的年回报率超过12%,有些甚至高达30%。他们声称,除了高回报之外,还有多种风险担保,如担保、债权抵押和预付本金和利息。这些承诺不仅让他们“赢”了银行的存款利息和信托融资,还让他们感叹几个互联网巨头的各种“宝贝”产品。

其中,一些机构距离银行网点只有几步之遥。机构名称为“xx金融银行”、“xx金融管理”、“xx资产管理公司”等。,他们通过金融柜台、贵宾室等进入网点。以及财务经理和大堂经理。

需要明确的是,理财产品必须由商业银行或其他正规金融机构设计和发行,而所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金融公司、基金公司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机构在被视为“正规军”之前,需要获得监管机构的相关金融许可证。目前,除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其他机构不得代销银行理财产品。

当客户询问具体产品时,财务经理出示的宣传册上显示的是“xx理财规划期X”,并使用了“预期收益率”等表述,也表明“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3个月的年化收入为8.5%,6个月的年化收入为10%...由于收入如此之高,资金流向并不透明。

在各种非法集资案件中,一些没有金融许可证的私人投资和金融机构成了主角。上海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负责人林告诉《国际金融新闻》记者,他们申请营业执照时,一般的申请类别是“金融信息服务”和“投资咨询”。“因为这样的公司没有金融牌照,对注册资本要求不高,可以30-50万元。虽然有些公司的注册资本已达数千万元,但与实际支付情况并不完全一致。”

林先生估计,仅在上海就有数千家这样的公司。“每个人都处于空监管时期,一些机构在扩张业务时不可避免地会变得激进。”以陷入困境的上海白银为例,其传单上写着:“从5万元起,年化收益率为8%-15%,投资周期短至3个月,长至1年,可随时收回”——这一承诺高于正规机构的大多数金融产品。

私人财富管理业务扩张的风险不言而喻。“去年,一个客户从我朋友开的第三方理财公司购买了一个价值700万元的产品,投资了江苏的一个房地产项目。承诺的年收入为12%,但到期时无法兑现。送这种产品的机构也跑了,上法庭也没用。”林先生说。

据记者了解,这些产品中有很多来自担保和小额贷款公司,其实质是一些p2p产品。为了让自己听起来更可信,个别机构会夸大与银行的关系,夸大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如开户、清算和托管,作为与银行的全面业务合作,或让银行保证资金安全。

随机营销、巨额资金和红线
私人金融机构如何吸引投资者?记者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种骗人的方法。
-随机营销。在许多城市的超市和购物中心,私人投资和财富管理公司会挂上宣传图片或设立咨询柜台。一些西装革履的财务经理或顾问故意夸大投资回报,规避投资风险,卖给退休员工、老年人和其他财务风险意识薄弱的群体。

“一些金融机构也深入社区建立实体店,给你一瓶油和一点好处。爷爷奶奶为了这些小甜头,把他们的钱拿去给他“理财”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说。

-有很多钱。一位监管人士表示,一些机构故意混淆产品性质,误导投资者。常用的手段包括:机构名称听起来“高”,如“xx财富”和“xx资产管理”;实体网点的装修与银行类似,有现金柜台、理财柜台、贵宾室等。、大堂经理和财富管理经理;产品名称模仿银行理财产品,如“xx理财计划第十阶段”。甚至将银行提供的开户、清算、托管等服务夸大为与银行的全面业务合作。

-越过红线。禁止从事资金池业务是银监会为p2p平台划定的红线。全国政协委员、段鹤端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段祺华表示,根据调查,一些网站打出年利率15%左右的标语,并频繁发布数千万元的理财计划,这些理财计划是在启动投资计划前从数百名投资者那里收集的。“这些产品未经监管机构批准或报告,经常被怀疑违反刑法。”

这些私人投资和财富管理公司在“没有进入壁垒、没有行业标准、没有直接监管机构”的条件下,发展迅猛,一些公司已经触及非法集资监管的红线。
去年11月25日,中央银行法务部对包括p2p网络借贷平台在内的私人投资和理财公司发布了三次风险警示,明确提出“不提供担保,不集资,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不进行集资诈骗。”

然而,被记者调查的私人投资和财富管理公司以及p2p在线贷款公司正徘徊在央行三点风险警告的边缘。
据媒体调查统计,上海共有12家私人资产管理和p2p金融管理公司。总而言之,基本特征是:
它们中的大多数只建立了一到两年;
实际控制人全部来自其他省市;
公司团队比较年轻,在正规金融行业有经验的人很少;
大多数为理财产品提供担保的公司和企业都是关联公司,有的只是空壳牌,有的资产负债率极高;
其成功的销售目标主要是退休工人和老年人;
他们与投资者签订的合同都不是正式的金融投资产品销售合同,基本形式称为“贷款咨询服务协议”。他们大多通过“xx投资咨询公司”或“xx金融信息服务公司”与投资者签订协议。

一些金融业人士表示,这些私人投资和财富管理公司在“没有进入壁垒、没有行业标准、没有监管机构”的条件下,发展迅猛,一些公司已经触及非法集资监管的红线。

超过90%的这些公司已经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基金池”。
中国小额信贷协会秘书长白承宇表示,只要私人投资理财公司和p2p平台公司形成一个“资金池”,它们就可能给客户造成损失,无论是由于制度道德原因,还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制度失灵和资本损失。"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它也为庞氏骗局提供了便利."

“私人投资和财富管理公司的混乱已经对正常的金融秩序产生了影响。”上海银监局一名相关工作人员对媒体记者表示,一方面,正规村镇银行与小额信贷公司之间监管捆绑过多,民营银行申请门槛过高;另一方面,骗子猖獗,几乎“公然”骗取投资者的钱。

整顿“黑色财务管理”
在金融管理混乱的情况下,如何保护人们的金融资产?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许表示,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大力推进普及金融教育,另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应为人们的资产配置提供更多创新服务。

关于私人投资和财富管理公司的混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焦金普表示,他在上海街头遇到过出售“有吸引力”的财富管理产品的人,听说有一家p2p公司把公司装饰得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一模一样,并以农村商业银行的品牌出售财富管理产品。焦金普认为,一些私人投资和财富管理公司无法上升到财务层面,“甚至有些是纯粹的欺诈”。

NPC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表示,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民营金融管理市场的混乱局面:一是金融法规要更加完善、更加宽容、更加开放、更加合理。需求被释放;二是坚决打击非法活动、欺诈和庞氏骗局。此外,投资者应改善他们的歧视,不贪图高回报,不参与非法集资活动。

吴晓灵认为,金融法规应该更完善、更宽容、更开放,以便释放合理的需求。通过民间投资和金融管理从事非法活动,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在2014年举办的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央行副行长潘肯定了包括p2p模式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他也表示,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风险属性,与互联网相关的技术、信息和安全风险更加突出。

“适度监管,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防止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也是业内有识之士的共识。”潘对说道。
事实上,工商、银监局和地方金融机构可以监管私人财富管理公司的混乱局面。“目前的情况是,所有人都可以管理而导致没有管理,因此有必要明确监管责任。P2p监管已明确由银监会负责,并取得了良好的开端。”黄泽民说。

对于那些涉嫌违反法律法规的“黑财富管理”公司,该如何处置?一些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这些机构没有金融许可证,他们不愿意照顾它们。它们只限制有执照的金融机构与其合作,例如禁止非银行雇员进入银行大厅进行任何形式的营销活动。

对此,上海银监局负责人表示,此类机构未经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批准,也不是银监会监管的金融机构。该负责人强调,银监会对银行理财产品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各种非金融机构及其人员不得销售和推广银行理财产品,提醒公众、企事业单位注意歧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对于想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必须区分银行理财产品和其他投资产品。为确认该机构的属性,对于销售给普通个人客户的银行理财产品,产品信息也可在“中国财富网(www.chinawealth)”上找到。
标题:理财黑洞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06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