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29字,读完约8分钟
银行等金融机构陷入市场操纵丑闻并不少见,英格兰银行也28年来首次陷入困境。
据彭博社报道,英格兰银行行长卡尼在3月10日举行的听证会上向议员们暗示,英国反严重欺诈办公室(sfo)对货币市场拍卖活动进行的一项调查将涉及外部交易员和央行官员。

英格兰银行是英格兰的中央银行,自1734年以来,其总部一直位于伦敦市的针线街,因此被称为“针线街老太太”。在3月8日国际妇女节到来之前,一向谨慎的英国媒体对该银行陷入汇率操纵丑闻印象深刻。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之后都被解决了,但是中央银行陷入丑闻的情况非常罕见。最近,英格兰银行被曝光,金融危机开始时启动的货币市场拍卖可能被操纵。这些拍卖发生在英格兰银行2009年推出全面量化宽松(qe)计划之前,这是该行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声誉危机。

英格兰银行不保证晚上的节日
据知情人士透露,英国反严重欺诈办公室的调查人员已经介入。如果启动正式调查,这将是英格兰银行自28年前司法机构成立以来首次参与刑事调查。目前,英格兰银行正面临着对其管理问题的更为严格的审查,尤其是对其参与外汇操纵丑闻的早期调查是否严格的问题。

这一丑闻于2012年4月曝光,当时英格兰银行的一名高级交易员提交了2012年4月的一次会议记录,会议记录让央行发现了汇率操纵的迹象,然后提出了调查请求。直到2014年9月,英格兰银行才开始采访一些外汇交易员,并调查员工在2005年7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是否有任何不当行为,例如,与其他机构交易员分享即将到来的客户指令。

去年,英格兰银行监管委员会指示皇家律师格拉比纳勋爵进行调查。起初,这个问题主要围绕着交易员能从2012年4月的会议中回忆起多少。后来,调查范围扩大到2007年底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调查围绕英格兰银行官员是否知道甚至参与了操纵一系列拍卖的阴谋展开。

丑闻曝光后,卡尼告诉英国国会议员,在外汇调查后,英格兰银行发现了50种可能的市场滥用行为,英格兰银行过去可能会忽视这些行为。然而,令外界惊讶的是,卡尼在接受议员质询时,拒绝提供有关货币市场内部调查的细节。

《卫报》评论称,在英格兰银行卷入汇率操纵丑闻后,其声誉能否恢复取决于该银行如何以透明的方式处理此事,而不是纠结于过去犯下的错误。现任英格兰银行行长的态度显然是要掩盖事实,这使得法律的公正性在“太大而不能惩罚”的问题上显得软弱无力。在质疑声中,英国政府官员和银行高管都在尽力保护银行的声誉。他们不愿提供调查的细节,也拒绝站在聚光灯下。当卡尼就任英格兰银行行长时,他发誓要重建央行的透明形象。这一丑闻显然给他泼了冷水。

事实上,自今年年初以来,英格兰银行已经卷入了一系列丑闻。一系列秘密会议的记录显示,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时,英格兰银行反应迟缓。许多人认为,2007年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停止并退出了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资本项目,标志着金融危机的开始。然而,在大约一个月前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英格兰银行董事会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风险,直到2007年9月北岩银行遭遇第二轮危机,他们才做出了救助决定。

量化宽松背后的汇率操纵
在伦敦市场,银行参与调查汇率操纵案件并不罕见。早在2013年,金融行为管理局(fca)就在调查伦敦外汇信息市场的基准利率是否受到操纵。当时,伦敦外汇市场的最大参与者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和瑞银集团是调查的主要对象。据报道,一些交易员通过操纵广泛使用的基准汇率wm/reuters获利,该基准汇率由美国国家高速公路富国银行(National Highway Rich Bank)的子公司世界市场(world markets)编制,数据由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提供。此前,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libor)也曝光了操纵丑闻,并被罚款25亿美元。这一次,英国金融监管当局将目标对准了央行官员,这着实让外界感到意外。

英国每日空新闻网援引工党执政时期伦敦金融城前领导人马纳斯勋爵的话说,近年来,银行丑闻的罪魁祸首是货币量化宽松政策。2009年,英格兰银行的3750亿英镑量化宽松计划使银行能够购买政府债券等金融资产。

许多人认为,英国监管机构的这项调查主要针对英格兰银行的长期抵押贷款支持再融资机制(eltr)。该项目于2007年12月实施,并于2008年延期。2009年1月,该机制向市场提供的流动性达到峰值(1800亿英镑),然后规模逐渐缩小。从2007年到2008年,Eltr是英格兰银行使用的唯一紧急融资工具。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反严重欺诈办公室的调查是针对这个项目的。在eltr的实施过程中,电话沟通是为了确定银行业愿意向中央银行支付多少利息。抵押贷款是银行获得流动性的主要形式,在投标过程中出价最高的银行将获得贷款。通常,流动性短缺最严重的银行给出的价格最高。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银行有动机通过合谋降低央行提供的贷款利率,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面对外界的质疑,2013年7月,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保罗。费希尔表示,没有证据表明银行丑闻与量化宽松有关。然而,外界对此仍有疑虑,尤其是自欧洲央行(ECB)3月9日正式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并开始每月购买规模为600亿欧元的债券以来,量化宽松政策将持续到2016年9月。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央行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后也被指控操纵货币。

最终或精细结算
过去几年,大多数银行丑闻都以罚款和和解告终。去年11月,包括瑞银、摩根大通、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巴克莱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内的6家银行在汇率操纵案件中共支付了43亿美元的罚款。

英国皇家律师格拉比纳勋爵(Lord Grabiner)去年11月发表了一份独立报告,公开指责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前外汇交易主管马丁。玛丽特,那时,他应该尽快告知监管者他对潜在市场操纵的担忧。因为在丑闻曝光的几年前,他开始怀疑大银行的交易员在操纵汇率。一些媒体质疑称,不追踪银行高管就锁定交易员是不公平的,这显然是对高级官员的冒犯。

然而,玛丽特后来因与此事无关的行为而被解职,并成为操纵汇率的替罪羊。
英国国会议员对格拉比纳勋爵报告的可信度提出了质疑。巧合的是,当这份报告公布时,涉案的六家银行立即支付了罚款并结束了案件。
《纽约时报》评论说,陷入刑事调查除了给英格兰银行的信誉和即将到来的卡尼州长的改革计划蒙上阴影外,没有什么效果。然而,厄运并没有结束。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格拉比纳勋爵将调查范围扩大到银行高管,并预测银行的信誉将进一步下降。

根据美国知名商业和科技新闻网站《商业内幕》的分析,英国外汇交易市场的日交易额高达5.3万亿英镑,但经过几年对外汇交易市场的调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机构只开出了数十亿英镑的罚款,而且在最严厉的时候,只解雇了一些外汇交易员。没有任何个人或组织因上述调查而受到法律指控。如果这次不严厉打击,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公众的不满。

彭博社评论称,英格兰银行卷入汇率操纵丑闻后,再次证明英国监管体系存在太多漏洞,监管和惩罚都只是“轻描淡写”,导致了各种操纵案件的发生。监督机构提出的大多数集体和解方案迎合了所涉银行的口味,并不打算纠正此类非法行为,这只会导致此类案件的高发率。

普通英国人对这一丑闻也很无奈。花旗银行前高级经济学家迈克尔?博克还告诉记者,英国当地民众对涉及央行的丑闻没有强烈反应。在他们看来,只要央行能够保持英国的经济增长,其他举措就一点也不奇怪。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英国人越来越不愿意挑战金融业的任何问题。

关于事件的后续发展,博克认为,无论英格兰银行多么骄傲自满,他们的碎玻璃都无法阻止丑闻继续发酵。他认为,除非对操纵汇率的指控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否则反严重欺诈办公室的调查将受到限制,这取决于调查小组控制此类犯罪的力度,否则最终将被罚款。他认为,就英国国内市场而言,这起丑闻增强了人们对英格兰银行在利率方面的整体印象。这再次表明,央行不是经济的管理者,而是利率的决策者。在国际上,许多投资者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英国的金融市场可以被操纵。然而,英国银行业要摆脱这顶“操纵”帽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标题:英央行陷汇率操纵丑闻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06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