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8字,读完约4分钟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在正在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可能会发生明显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过去10年东、中、西、东北地区传统的板块划分方法将逐渐被经济带和经济区的概念所取代。虽然规划多少经济带还没有定论,但“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规划肯定在其中,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入围者基本确定。其他可能纳入规划的经济带包括:东南沿海经济带、东北沿海经济带和长城沿线经济带。

经济带成“十三五”区域战略重心

据权威人士介绍,从目标来看,“十三五”区域经济工作的定位仍是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考虑到当前区域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将转变为通过经济带和经济区促进各地区的发展。这里所谓的经济带是带状经济区的缩写。

经济带成“十三五”区域战略重心

“十三五”期间中国区域发展重点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课题组在“十三五”初期被选为重点研究课题,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通过了四个主要部分。虽然在地理上实现了全面覆盖,但区域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不如预期,因为需要完善具体政策,使其更有针对性。正是认识到这个问题,为了提高政策的准确性,国家近年来只推出了三个战略规划:“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启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然后扩展到天津、福建和广东;一些州级新区已经启动。目前,这种经济区和经济区的设置可以使区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明确,因此这种想法今后将继续下去。

经济带成“十三五”区域战略重心

其次,过去中国区域经济的支撑点主要是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在东部,区域空分布不均衡。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许多支撑点。除上述三点外,至少还有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天水,形成七个支撑点,空的结构趋于优化。第三,自“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发展迅速。例如,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安徽等长江中游地区,然后其中一部分继续转移到长江上游的四川和重庆,使产业发展更加协调。

经济带成“十三五”区域战略重心

根据各种信息,计划经济带的数量肯定会超过以前的区域板块,而且肯定会包括“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认为,这三大经济带将是“十三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其中,长江经济带是支撑中国经济的支柱;“一带一路”,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目的是创造区域治理现代化的最佳区域。

经济带成“十三五”区域战略重心

《国务院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于去年7月8日发布,珠江西江经济带极有可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该文件要求:“努力把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西南、中南开放发展的新增长极,为流域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据悉,西江是珠江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全长2214公里,是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货运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长江。广西一直在推进西江经济带。制定了《西江黄金水道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和《西江岸线利用规划》。后来,它变成了珠江-西江经济带,覆盖广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直接连接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去年,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发布了《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实施方案》。该计划计划实施12类166个项目,总投资超过6300亿元。

经济带成“十三五”区域战略重心

此外,孙久文建议,要努力建设东南沿海经济带、东北经济带和长城沿线经济带。根据他的构想,东南沿海的经济带将从上海连接到广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最重要的城市;东北经济带重点解决当前东北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与东南沿海的合作,民营企业可以在东北发挥更大的作用;沿着长城经济带,向西到达宁夏,经过内蒙古和山西西北部,最后到达北京和天津。这条经济带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制造业基础,有利于产业的整合和转移。

经济带成“十三五”区域战略重心

“从四大区域板块到经济带和经济区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衔接问题。我们相信,通过构建这些经济带,可以加快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优化地区分工,实现东部地区的加速转型升级,形成中部地区的大型制造中心,优化西部能源产业的发展。”孙久文告诉《经济信息日报》记者。

经济带成“十三五”区域战略重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魏指出,“十二五”规划对海域重视不够,“十三五”规划的区域发展战略应全面推进海陆统筹发展。“中国的土地概念应包括海域,将其纳入土地开发体系,建立大土地概念,并将空土地开发的战略布局扩展到海洋。”他说。

经济带成“十三五”区域战略重心

标题:经济带成“十三五”区域战略重心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