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3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新政策措施,包括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放宽货币政策、更加灵活的核销政策、更加有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指标等。但是,小额信贷在整个金融服务体系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与社会各界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核心问题是“融资困难”和“昂贵的融资”。

小微企业贷款难凸显“融资难”。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缺口高达22万亿元。由于难以提供信用证明和抵押担保,小微企业普遍感到难以从银行筹集资金。

所谓“昂贵融资”的关键在于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之间的错位。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高是由于“短贷”、“多用途贷款”、“贷款价格高”以及引入担保公司等第三方机构。

“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也困扰着银行。首先,风险成本很高。在给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的定价中有一个“风险溢价”因素。第二,运营成本高。在传统的信贷模式下,小额贷款花费的人力和时间几乎与大中型企业贷款相同。第三,资本成本高。近年来,银行业的债务成本大幅上升,大多数小微企业的财务实力有限。整个小微企业客户群很难实现银行资产负债的自我平衡,因此小微贷款利率对银行资本成本更为敏感。

鉴于“融资难”,有必要改变小额信贷产品的运作模式。首先,改变风险识别的方式。例如,鉴于小微企业财务报表标准化程度低,银行可以通过与小微客户有业务往来的核心客户、客户所在专业市场的经理、政府部门、电子商务平台等收集订单、租金、税费等间接财务信息。,并描述特定产业集群中小微客户的“脸谱”和金融交易的特点,从而提高贷款审批的效率。二是改变授信方式。对于抵押担保不足但业务前景看好的小微企业,银行完全有资格根据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和企业主的个人信用发放纯信用贷款,并依靠“大数定律”分散风险,简化贷款申请流程。三是改变授信审批模式,在准入条件、审批条件等方面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流程。,使大部分审批环节可以通过系统自动完成,从而提高贷款发放的效率。

鉴于“融资贵”,银行不仅要不断规范定价和收费管理,还要创新融资产品的推广方式和设计原则。一方面,努力缩短银行与小微客户之间的距离,减少在进口转介和风险评估方面对中介的依赖,为客户节省额外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加快小微客户信贷资金周转,打破客户申请贷款时提前设定期限额度的传统做法,使客户真正做到“取其所用,还其所不用,借其所用”。

对于微观金融产品,有一些扩展的思路。
首先,产品功能既专业化又多样化。融资是小额信贷的核心和基础。在做好专业融资服务的同时,小额信贷产品应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综合服务,从小微企业的“一次性交易”到“一揽子服务”。

第二,产品形式标准化和个性化。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和数据分析,产品将更接近标准化,实现效率、成本和风险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产品设计应考虑差异性和可移植性,并根据客户的行业、地区和规模进行分组,以开发具有不同针对性的“准标准化”产品,并快速复制到具有相似特征的客户群中。

第三,产品渠道既有在线的,也有个人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银行服务的网上迁移,传统银行围绕小额信贷的探索方向包括:网上风险识别和判断,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小微目标客户定位、客户准入、额度验证、定价和贷后风险监控全过程中的应用,为银行产品和服务提供决策支持;广发银行“小企业手机银行”等在线自助业务处理,有效地将小企业主的个人账户与公司账户关联起来,实现了移动管理;网上投融资平台,银行可以依靠专业严谨的风险管理技术探索建立p2p平台,从信用中介到支付中介甚至信息中介;网上和网下联动服务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中国银行业数千家微专营实体网点的作用。一方面,在线低成本客户被收购,线下专业团队被安排实施面对面的精准营销。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建立联系的线下现有客户,后续服务维护也可以部分采用在线模式。
标题:22万亿元小微融资缺口如何补?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11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