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58字,读完约8分钟
董,原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
国资委应该“检查”中央企业的海外资产。3月17日,两会闭幕后的第二天,国资委(SASAC)在其网站上发布了采购招标公告,招标内容为“2015年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集中重点检查项目和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原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向《新京报》表示,审计署基本上从未审计过中央部委所属94家企业和大部分中央企业的境外资产。
中央企业的海外资产是什么?根据公开信息的粗略估计,截至2013年底,中央企业海外资产总额接近4.4万亿元。
如此巨大的资产“几乎从未被审计过”。那么,如何监管相关企业和主管部门?有漏洞吗?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中央企业海外资产监管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新京报记者赵
北京报道
SASAC投标“核实”中央企业的海外资产
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中央企业境外资产基本未审计”取得新进展。
这次不是国家审计署,而是SASAC。
3月17日,SASAC发布采购公告,采购重点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2015年集中重点检查项目和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服务。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总预算1240万元。

至于SASAC罕见地利用第三方机构检查中央企业的海外资产,外界的解释是,SASAC应该“查出”中央企业的海外资产。
据了解,这不是SASAC第一次主动了解中央企业的海外资产。除上述2010年发布的调查数据外,在过去的五年中,SASAC已经多次发布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监管文件。

2010年,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清理和规范境外投资个人产权的通知》。
2011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先后颁布了《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对中央企业境外资产和产权进行了规范。

2012年,国资委再次下发文件《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指出近年来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损失巨大,原则上要求中央企业不得从事非主营业务境外投资。

虽然国资委(SASAC)下发了很多文件,但据《新京报》记者了解,中央企业境外资产审计制度尚未建立。
巨额资产是“未经审计的”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原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由于缺乏审计权力,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对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受一些部门的规定和要求的限制,审计署只能对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进行审计。自2008年以来,在SASAC和财政部监管的118家中央企业中,只有57家受到审计,隶属于中央部委的94家企业和中央企业的大部分海外资产从未受到审计。

对于SASAC的“验证”,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进表示,虽然第三方审计有利于打破企业内部现有的利益格局,但不是主要方式,不能完全依赖。国家审计应该是主要的,第三方审计应该是辅助的。“SASAC的举动仍是初步行动,下一步是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系统。企业内部审计、国家外部审计和独立第三方审计,三方同时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李进说道。

中央企业海外资产飙升
近年来,在“走出去”战略下,中央企业作为先行者,不断加大海外投资。
据《新京报》记者从中石化集团获得的信息,近年来,海外资产占中石化集团总资产的三分之一以上。2012年8月,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表示,中石化海外资产总额已超过6000亿元。截至2012年底,中石化的投资、贸易和工程服务分布在55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资产、收入和利润分别占37%、31%和23%。

电力行业的中央企业也是如此。据《新京报》记者从国家电网获得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国家电网海外资产达到298亿美元,是2009年的17倍。
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去年发布的《2013年中央企业总体经营情况》,截至2013年底,中央企业总资产为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7%。2013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4万亿元,利润总额1.3万亿元。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张毅上个月透露,中央企业海外业务单位总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占12.5%、18.7%和10.6%。根据上述数据,2013年底,中央企业海外资产总额接近4.4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共有108家中央企业投资海外单位5901家,中央企业海外资产超过4万亿元,占当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的37.7%。也就是说,与2009年相比,2013年的利润比重大幅下降。

中央企业海外资产管理问题频发
至于利润比重下降,有人认为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二年,情况相当特殊。直接断定2013年中央企业海外资产较2009年有所下降是不公平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中央企业海外投资“腐败”现象频频发生,投资损失和人员冲击屡见不鲜。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中央企业之一是中石油。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每年在油田勘探开发、海外收购、石油工程、贸易等领域都有大量的资金和项目。
李曾在中石油美、加、哈、港关联公司担任重要职务,多年来一直负责中石油海外业务,是中石油案件的首批败诉方之一。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央企业的海外亏损频频见诸报端,如中航油燃料套期保值的巨额亏损5.5亿美元,沙特中铁建设的亏损41亿元人民币。
截至2010年底,中国移动海外资产223亿元,海外收入72亿元。截至2012年底,海外资产扩张至247.8亿英镑,但海外收入下降至46亿英镑。MCC也是如此。2010年底,海外资产达到308亿英镑,当年海外收入为187亿英镑。截至2012年底,其海外资产扩大至365亿英镑,但当年海外收入降至92亿英镑。

■视图
“第三方审计不能取代国家审计”
原审计署副审计长董表示,对于中央企业的反腐败,第三方审计力度不够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在今年两会期间对他的建议给予了高度重视。他建议海外国有资产应完全由审计覆盖。
“寻找底部”是不合适的
董建议建立国有企业定期审计制度,力争对国有企业的财务收支、资产和负债的损益、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每年审计一次,或每两年审计一次,每两年审计一次。

关于的招标公告,董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外界对“寻底”一词的解读是不恰当的。“摸底”意味着我们不知道具体的规模,现在让第三方机构检查中央企业的海外资产,在此基础上我们已经大致知道资产规模。

董说,海外审计其实挺复杂的。在国家审计方面,除了人力资源短缺之外,还涉及到投资国的法律法规,以及我国的公共资金是如何流出的。然而,他坚持认为第三方不能取代国家审计。他说,NPC和CPPCC提案中提到的全面审计覆盖面是指国家审计,而不是第三方。

私人审计对反腐败“无效”
董表示,就会计准则而言,民间审计对反舞弊等事项还不是很清楚。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线索一直存在争议。“许多会计师不愿承担这一责任,他们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没有权力。”在他看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往往是针对财务报表的数据真实性。谈到反腐败,恐怕还不够。会计人员的审计方法和目标、审计经验和职业素养不同于国家审计干部,不能替代国家审计。

事实上,许多会计师已经参与了对中央企业的审计,如许多中央企业下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但仍有许多事情在发生。”董表示,今后,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同时,应全面覆盖国家审计,同时,外部注册会计师应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状况。
标题:央企境外4.4万亿资产待查 国资委耗资千万核查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11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