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3字,读完约5分钟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短期内会继续下滑吗?中高速增长的平衡点是什么?什么样的结构改革将有助于重塑增长势头?传统的人口红利消失了吗?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15中国发展论坛”经济峰会上,中外专家就上述话题进行了畅谈。

中国经济何时见底?
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4%,比过去30年的平均增速低2.3个百分点。今年这种放缓会持续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去年10月以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经济转型开始进入下半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能比以前更多。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由于三个阶段的叠加,国内经济运行的矛盾和问题将集中在2015年。从外部环境来看,今年也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最复杂、最严峻、最具挑战性的一年。

此外,专家认为,中国推动经济转型的举措将不可避免地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说,任何经济体的增长率都会在这个过程中下降,因为经济主要是由出口和投资驱动的,更加依赖于服务和消费。

尽管如此,刘世锦说,通过努力,我们仍然有条件争取全年增长7%左右。“我们认为,今年和明年可能是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触底期’。”他说。

中高速增长的平衡点是什么?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这已越来越成为共识,但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什么水平?
一些专家持乐观态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表示,2014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500美元,按市场汇率计算,仅为美国的13%,工业技术优势明显。从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的发展过程来看,当它们的收入差距达到与美国相同的水平时,经济发展速度可以达到8%-9%。加上外汇储备和政府债务水平的优势,中国经济应该有潜力在10年或更长时间内保持8%的增长率。

也有一些专家持谨慎态度。美国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教授努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表示,过去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但改革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大规模投资是不可持续的,这意味着中国的年经济增长可能在未来几年放缓。

也有一些专家持中间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和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的经济学家分析称,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未来5至10年内可能会放缓,但仍将处于稳定状态,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与增长率相比,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消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从而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新常态。“不管是中速还是高速。只要我们的成长质量提高,我想不会有太多的麻烦,困难会一天一天减少。”吴敬琏说:

“人口红利”结束了吗?
根据传统的定义,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一直在下降。这是否意味着长期以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口红利”已经结束?

专家认为,尽管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下降,但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总量仍在上升,并将在2023年左右达到峰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芳表示,中国整体经济规模较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扩大“人口红利”并非没有潜力。通过户籍制度等领域的改革,可以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为制造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创造条件,而不是过早转向国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发展红利。

如何培育新的增长势头?
从表面上看,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是增长速度的转变和调整,但实质是增长动力的转变和延续。进入新常态,如何培育持续增长势头已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表示,培育新的增长动力的关键在于创新。除了产品创新、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机制创新,核心是科技创新。
他认为在数字机器人(报价300024,咨询)、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新材料等领域。,中国和发达国家一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机会走在创新的最前沿,甚至是创新的最前沿。创新资源要统筹配置,新技术领域要有重大突破。

清华大学施瓦茨曼学者学院院长李稻葵表示,新型城市化、绿色生产能力和消费增长是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动力来源。
变革浪潮中的企业应该如何迎接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普华永道全球董事长戴瑞丽给出了建议。他说,在新常态下,消费者对服务和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需求更加个性化。企业应主动迎接这一变化,填补空在技术技能方面的空白,提高产品竞争力。
标题:四议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15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