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61字,读完约10分钟
艺术品市场经常以高价拍卖占据头条,自2011年达到顶峰以来,该市场已被业内人士含蓄地描述为“调整过的”。与每年仍有数百亿场真实或虚拟拍卖的拍卖市场相比,以画廊为代表的一级市场已经感受到了市场低迷带来的刺骨寒冷。然而,理想仍然需要前进,生活需要继续。由于市场的形势,一些在市场上尝到寒风的艺术机构开始热情地向每个接近这个圈子的人宣传“艺术消费”的概念:“来买一些吧,反正也不贵,几千块钱,你买不到的。赔钱,你买不到!”

许多奇迹因其不可预测性而被称为奇迹。通过实践,最先转型的艺术机构在艺术消费方面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消费”热潮。先驱们成功的实验带来了许多追随者。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传统艺术机构还是新兴的艺术电子商务公司,只要他们以“卖画”为正餐,就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了这场被称为“艺术消费”的狂欢盛宴。

在“艺术消费”热潮席卷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哪些艺术品属于“艺术消费”范畴?“艺术消费”、“艺术投资”和“艺术收藏”的界限是什么?“艺术消费”在中国是一阵风还是大势所趋?其中一些问题现在可以回答,而另一些问题只能等待时间。

红点“从0到1”
2014年12月,在广州南丰国际会展中心,一对夫妇在一幅画前站了很久。照片中,一个小女孩在温暖的阳光下的沙滩上和一只和人一样高的兔子玩耍。它的形状是卡通的,色彩鲜艳,配有精心裱好的相框,让许多路人驻足观看。在画的一边,有一个穿着工作服的小女孩,戴着眼镜,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带着一点原始但温暖,不时地小心地遮住画旁边的一个小标志。如果有人仔细看,她会悄悄地展示那个小标志,然后期待来访者表情的变化。

那个小牌子上的全部印刷内容是:广州美术学院王羽佳的112×76厘米油画《梦幻磨沙》,8000元。在“8000”之后,还有一个用黑墨水笔加上的手写括号:“不还价”。

这对夫妇看了很久,最后男孩问了女孩一个选择题:“你想要这幅画,还是想要最新的iphone6 plus?”女孩咬紧牙关,想了一会儿,“我还是想要iphone6”话刚出口,女孩就抱歉地对着画旁边穿着工作服的小女孩笑了笑,小女孩很快地笑了笑并做出了回应,然后看着这对夫妇越走越远。

这个穿着工作服的小女孩不是别人,正是这幅画的创作者王羽佳。这是她第一次参加以出售年轻艺术家作品而闻名的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她的身份不仅是展览艺术家,也是展览志愿者。这是展览的最后一天。她周围的许多作品都被标上了代表“已售”的红点,她仍在等待她的红点。这个红点不仅意味着收入,也代表着商业艺术市场对王羽佳作品的官方认可。用她的话说,这是“从0到1的突破”。

王羽佳的“从0到1的突破”不仅仅是她的个人追求。对于已经进入调整深水区的艺术品市场,几乎所有的从业者都在寻找这种“从0到1的突破”,但这种“从0到1的突破”更多的是针对他们所谓的“数以百万计的城市家庭”。“把艺术带回家”是他们所说的,也是他们心中想要达到的目标。这只是艺术消费市场,他们认为是广阔的蓝色海洋,是否真的存在,还是一个问号困扰着他们。

回归“艺术消费”
2012年下半年,“艺术消费”的概念在上海艺术博览会上诞生。然而,起初,“艺术消费”还处于“吉他背后还藏着半张脸”的状态,在价格上与一线市场代理作品没有太大的区别。许多画廊也用丝网印刷和衍生品代替真实作品来填充所谓的“艺术消费”市场。

直到以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和“青年100工程”为代表的一批新兴艺术博览会取得初步成功,整个行业才真正重视这种状况。一段时间以来,“艺术消费”成为整个艺术界最热门的概念,艺术博览会、画廊和艺术电子商务改变了它们的面貌。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价艺术品,媒体也频频头条“艺术消费时代已经到来”。

从艺术品在淘宝、JD.com、苏宁等传统电子商务平台上的悄然推出,到“一点中国网”、“易拍全球”、“嗨”等频繁引入金融领域的风险投资,再到以“厦门艺术展”、“三亚艺术季”为代表的新艺术博览会,销量几乎与京沪一线艺术博览会持平。在某种程度上,“艺术消费”的热潮确实已经到来。尤伦斯艺术中心的首席执行官薛梅这样描述:“星星之火已经出现,现在还不知道它是否能燎原。”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和接受,“艺术消费”已经成为目前唯一可以出售的市场。衍生产品商店和小型作品的日销售额超过了我们主要作品的销售额。”

“艺术生产”与“消费”脱节
“艺术消费”的热潮不仅体现在尤伦斯等传统艺术机构的产品调整上,新兴的艺术机构也在这一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台湾著名主持人、艺术电子商务“高益”创始人曹启泰率先在其艺术电子商务网站上做了一些改变:他与国内著名游戏制造商完美时间(perfect time)空签订了一份合同,将中国玩家数量最多的《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的3d动画图像和原始场景制作成有限的艺术品出售。有人认为他出售的游戏卡通形象不属于艺术作品的范畴。曹启泰自信地问对方,如果小龙女孩和东方不败的艺术形象不是艺术消费品,那还能算什么?

曹启泰的“另辟蹊径”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市场不平等。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管理教授胡以训曾告诉记者,中国艺术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是最复杂的市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生产”和“需求”严重不平等。一方面,市场上满是卖不出去的画;另一方面,许多人觉得市场上根本没有他们需要的艺术形象。

“西欧的艺术品消费市场非常成熟,因为它们的‘生产’和‘消费’非常一致。艺术生产不会垄断某个行业或领域,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开始参与“生产”的过程。对于普通人来说,在他们的邻居或邻居中有一两个擅长艺术创作的人,这绝对是一件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他们周围的这些艺术品往往会成为最畅销的作品。但是在中国,艺术品和人之间的距离感是自然的,甚至是历史性的。即使是最受认可的中国画也分为“文人画”和“街头画”,有趣的是,一些属于“街头画”的画,如“扬州八怪”和“海派”,在后世眼中已逐渐卖到了“文人画”的价钱。”

消费与生产之间如此严重错位的原因,是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开出的药方:“即使不算1000元以下的‘旅游画’,也只能算那些被提升为‘原创’的艺术消费产品。”如果你真的想卖得好,你还需要一个完全不同的渠道。”高鹏认为“过去,当人们购买艺术品时,拍卖行、艺术博览会和画廊是最重要的销售渠道,与艺术家的交易主要依靠它们。现在,其他行业的例子告诉我们,在这个颠覆性的时代,艺术收藏和销售也需要颠覆。新时代的艺术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艺术家的艺术理念。他们需要真正表达他们内心的艺术需求。只有通过“理解”他们的作品,他们才能被认可。"

需要重建渠道
为了在艺术消费中“物美价廉”
根据中国艺术市场的观点,“艺术消费”和“艺术投资”的最大区别应该是“价廉物美”。在确保绘画技巧的质量不被著名艺术家所遗忘的同时,我们应该让价格贴近大众。作为艺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艺术的销售渠道并没有像其他行业一样受到业界的重视,但不重视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事实上,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书画、当代艺术和西方油画融为一体,整个艺术销售渠道相当复杂,甚至有很强的江湖感。在中国,90%的艺术家作品被老师、学生、校友、朋友和其他熟人出售。大学生艺术博览会的组织者、广州华谊文化的主席李冯对此深有感触:“与大芬村的画家们通过村委会将自己的画打包卖给订购者相比,这些艺术家们很难通过统一的模式走向天空,没有人能以低廉的价格垄断这个市场。第一层次的人力流通和转移成本也是艺术消费品价格高的重要原因。”

解决艺术消费的渠道问题。早在2000年,中国嘉德就推出了《嘉德在线》(现已从《中国嘉德》中分离出来),以接近大众的价格出售艺术品,并推出了中国艺术电子商务的第一枪。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艺术电子商务公司越来越多,获得的融资总额也在不断增长。然而,没有一个能真正被消费者普遍认可。即使是行业中的“大腕”,如嘉德在线、hihey和意电中国网,绝大多数普通人几乎都没有意识到。

刘朝明在嘉德网工作了五年,现在负责一个大型电子商务奢侈品渠道,他告诉记者:与传统艺术市场相比,艺术电子商务的渠道优势并不明显,甚至不可替代,原因如下:1 .艺术作品仍然需要依靠线下活动来促进在线交流,这与在线体验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完全取代线下的传统电子商务。2.从现有艺术电子商务的中间佣金、收藏成本和推广效果来看,网上电子商务的销售效果比线下画廊更差,这也是目前艺术电子商务举步维艰的原因。3.从本质上来说,艺术消费仍然属于“冲动”消费,消费的交易离不开线下品酒、专业的销售技巧和相对符合艺术消费心理的消费环境,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外没有更好的艺术电子商务的原因。

艺术消费——延续艺术梦想的理想国度
在著名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国内专业管弦乐队的大提琴家王其明(姜文饰演)带着他的音乐梦想去了纽约,但残酷的现实让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艺术梦想中醒来。对于本文开头出现的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王羽佳来说,她的前途无疑比刚到纽约的王其明要光明得多。尽管她的作品有时需要与iphone6相提并论,但毫无疑问,只要她坚持不懈,蓬勃发展的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就会占据一席之地。

西方有句谚语:“三代培养一个贵族”。对于大多数刚刚从温饱线上站起来的中国人来说,艺术收藏和消费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属于“奢侈”消费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富人除了基尼系数之外,在如何分配和享受财富方面会更加多样化,他们对艺术品的精神消费需求也会随着物质消费需求的增加而增加。

中国艺术消费市场的先行者从其他行业看到了信心:在北京和沿海发达城市,舞台剧和电影都形成了强大的消费者。转型后,“艺术北京”、上海艺术博览会和广州艺术博览会的销售额都在上升,这也表明,虽然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只要人们的整体审美需求达到临界值,艺术消费就不再只是艺术行业的一个“内部话题”。

大学生艺术网总经理刘颖的话或许代表了所有致力于艺术消费市场的行业的心声:“也许有一天,艺术品将会像婚纱照一样,不再是家庭的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每个家庭都觉得家里没有艺术,不管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审美标准如何,他们都可以在合适的地方买到自己的艺术。我相信,这个属于艺术消费的春天已经不远了。”
标题:艺术消费究竟可不可行?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20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