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9字,读完约4分钟

据《中国商报》记者2014年1月13日获得的最新数据,乳制品进口量同比增长约21%,其中常温奶进口量增长最快,同比增长71%。此外,鲜奶进口量同比增长75%,大包装奶粉进口量同比增长20%。自2014年以来,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国内乳品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将海外乳品原料和产品引进中国。另一方面,当地乳制品企业面临着进口乳制品快速增长的冲击,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奶农倒奶的现象。业内人士称,特别是进口液态奶的增加和复原奶的生产加剧了国内奶业的危机,导致大量奶农倒奶。

国内乳企加速“出海” 加剧本土乳业供需矛盾

外资乳品企业加快海外布局

去年以来,乳品企业加快了海外扩张,三大本土乳品企业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2014年11月25日,年产4.7万吨的伊利股份有限公司(报价、询价)大洋洲乳品基地一期奶粉生产线正式投产。伊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刚表示,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总投资超过30亿元人民币。工厂规划不仅包括新西兰最大的液态奶生产项目、奶粉生产项目和奶粉包装项目,还包括新西兰最大的原料奶深加工高科技项目。今年7月,伊利还与美国最大的牛奶公司dfa(美国奶农)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游产业链的战略共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长期战略采购和牧场服务。

国内乳企加速“出海” 加剧本土乳业供需矛盾

2014年12月,蒙牛在新西兰签署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包括泰隆的海外奶源代工项目和雅士利国际与奥克兰大学的战略合作。此外,蒙牛去年还增加了与达能的合作。光明乳业(市场、咨询)也加快了海外分销,包括将一些澳大利亚生产的液态奶引入中国。

国内乳企加速“出海” 加剧本土乳业供需矛盾

此外,今年1月12日,奥友(01717.hk)宣布收购其子公司奥友海皮诺凯剩余的49%股权,新希望乳业也宣布将与丹麦汉森、德国天泰等跨国企业合作,生产“味蕾旅行”等新产品。当地乳制品在海上的受欢迎程度仍有增无减。

国内乳企加速“出海” 加剧本土乳业供需矛盾

当地原料奶的供需矛盾已经加剧

乳制品研究人员表示,当地乳制品企业更多地出海是为了开发国内市场。当地乳制品企业的加速出海导致大量海外乳制品进入中国,且增速超过国内需求的增长。尽管影响无法准确评估,但它加剧了当地乳制品的供需矛盾。进口乳制品导致国内乳制品原料价格下降。与去年最高时期4元/公斤的原奶收购价格相比,目前的原奶收购价格已降至3.2元/公斤。业内预测,2015年国内原料奶价格仍将下降15%-20%,到2015年年中,“倒奶杀牛”现象将进一步加剧,但不太可能大规模出现。

国内乳企加速“出海” 加剧本土乳业供需矛盾

大量进口奶粉被生产成复原乳,进一步促进了国内乳制品供应量的增加。一位乳制品专家告诉记者,2014年,将有超过100万吨的乳制品进口,超过1000万吨的乳制品可以通过与水混合生产,占市场上乳制品的近三分之一。2015年,将会有更多的进口乳制品。

国内乳企加速“出海” 加剧本土乳业供需矛盾

对于本地乳品企业来说,加速海外分销将带来进口的增加,这将导致国内的倒奶现象。乳制品行业资深分析师宋亮表示,政府各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国内奶源,缓解养殖与加工之间的矛盾,抑制进口过度增长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包括建立奶粉临时储备;提高国内乳制品生产指标,引导企业尽可能使用原料奶。此外,政府应通过技术标准提高进口乳制品的准入门槛,以确保高质量的乳制品进入中国市场。通过热处理损伤等指标对进口奶粉进行分类管理,对低等级产品征收特殊关税;进口超高温牛奶,做牛奶来源和加工认证,限制长保质期产品;建立进口乳制品黑名单制度,许多安全问题已经发生,取消生产企业资格和品牌认证;对涉嫌低价倾销和操纵市场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

国内乳企加速“出海” 加剧本土乳业供需矛盾

乳制品企业加快海外分销并非没有好处。新希望乳业总裁奚刚表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途径有很多,尤其是快速消费品企业,它们更热衷于用优质的国外资源嫁接国内市场。“外国有优秀的R&D机构、加工平台、优秀的人才队伍和良好的原辅材料资源,这些都非常吸引中国企业出海。如果我们能够更加开放,整合全球资源来“养活”中国人,一旦国际化,就会鼓励本土企业变革、进步和升级,使国内产业更具竞争力。

标题:国内乳企加速“出海” 加剧本土乳业供需矛盾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