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3字,读完约3分钟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山东省济宁市迎来了世界it巨头如惠普、甲骨文、ibm等。,20多家国内领先的软件企业也纷纷入驻。内陆“煤城”突然迎来了一批“高精度”的集群投资布局,这让济宁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蒋新彪情不自禁地说:“过去在吸引外资时,他最关心的是外商能为当地解决多少就业岗位。创造了多少税收?如果惠普和甲骨文在此定居下来,不再从事生产和加工,他们过去就不会受到重视,但现在他们的想法已经改变了。”

山东济宁: 二次转型瞄准“区域硅谷”

“在新常态下,不走出gdp高于一切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就是空的一句话。”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表示:“今后,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竞争,而是发展质量、发展模式和发展潜力的竞争。”

山东济宁: 二次转型瞄准“区域硅谷”

济宁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一日三餐,每餐都要靠煤”。早在2007年,仍处于资源全盛时期的济宁就主动摆脱“煤炭依赖”,突出科技创新,发展替代产业。多年来“煤电独大”的格局终于被打破,这就是济宁的第一次转型。

山东济宁: 二次转型瞄准“区域硅谷”

「在资讯科技业的协助下,香港将会具备强大的动力,推动城市发展由『资源依赖』转变为『创新驱动』。」济宁市第二次产业转型的构想是在与国际“大师”接触的过程中悄然形成的。

山东济宁: 二次转型瞄准“区域硅谷”

当地企业小松(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使用的甲骨文软件将每两年更新一次数据库。每次甲骨文的技术人员专门来这里,他们可以“抓拍”电脑几次。这次企业之旅将花费300多万元。在济宁,仍有734家企业使用甲骨文技术。

山东济宁: 二次转型瞄准“区域硅谷”

“如果你不转型,你只能徘徊在产业链的最低端。面对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只有抓住信息化的机遇,才能给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开拓更广阔的空发展空间。”马平昌说。

山东济宁: 二次转型瞄准“区域硅谷”

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人才,人才壁垒是济宁实施二次产业转型的一个障碍。济宁市的这一理念与惠普公司提出的“人才-产品-产业”发展路线图相吻合。在总投资20亿美元的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加速建设的同时,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公司也选择了济宁人才产业基地项目。在这里,惠普预计每年培养10,000名it人才,而甲骨文计划每年培养2,500至3,000名人才。

山东济宁: 二次转型瞄准“区域硅谷”

济宁市市长梅永红告诉记者:“我们更加重视人才聚集的好处。”“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取决于人力资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有了人才,新兴市场将不断扩大,各种因素将不断汇聚。”

山东济宁: 二次转型瞄准“区域硅谷”

为了培养和引进更多的人才,济宁实施了人才强市战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市政府设立科技人才培养基金、设立最高科技奖、设立人才公寓、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等。,努力创造一个吸引、留住和发展优秀人才的成长环境。通过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和中国“1亿人才集聚”工程,我市先后引进了11名国际级“千人计划”专家和1400多名硕士以上学位人才。

山东济宁: 二次转型瞄准“区域硅谷”

目前,济宁市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高达40%,正在从资源型城市向高新技术信息产业城市稳步转型。据报道,济宁计划在五年内实现信息产业主营业务年收入1000亿元,并将其建设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的“区域性新硅谷”。

标题:山东济宁: 二次转型瞄准“区域硅谷”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2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