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9字,读完约4分钟
如今,所有的个人、经济和社会活动,从银行存款和取款、乘坐飞机和火车,到电力调度、公共安全等,都离不开工业信息系统的支持,其中的关键模块和核心数据处理模块运行在高端容错计算机上。高端容错计算机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会严重损害用户的实际业务,甚至对社会产生严重影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天梭k1系统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

1月8日,Inspur集团完成的“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成果为天梭k1系统,这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的第一项国家科技奖励。

高端容错计算机是一种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高端服务器,是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设备。天梭k1系统是中国第一台高端容错计算机,最多可扩展32个处理器,每分钟可完成数百万次在线交易,可用性达到99.9994%。

天梭k1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够开发32通道高端容错计算机的国家,并使中国的关键数据能够在自己的平台上运行,这是中国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战略布局的重要技术成果。

2010年之前,中国的高端容错计算机全部依赖进口,这使得中国重点行业的信息系统建设长期受制于人,不仅成本高,而且存在可用性风险。同时,大量进口设备的使用,使得我国重点行业面临数据被盗和业务被破坏的风险,严重威胁国家战略安全。为了解决我国高端容错计算机缺位的困境,“十一五”和“863计划”将“高端容错计算机”列为我国重大战略项目。

在国外技术的严密封锁和产业链的高度垄断下,Inspur依靠自主创新,在高端容错计算机架构、操作系统、处理器协芯片和硬件系统方面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和突破,从零开始建立主机技术体系。

Inspur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介绍说,在开发Tissot k1的过程中,Inspur获得了126项授权发明专利、389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软件版权,发表了27篇论文。
王恩东说,要开发高端容错计算机,首先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把32个CPU连接在一起,使它们高效地协同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美国和日本只有少数企业在行业中拥有这种技术,世界上不超过五家。

Inspur设计并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多处理器紧密耦合共享内存架构,可支持64个处理器的互连。随着处理器数量的增加,系统性能几乎呈线性提高,该技术已获得全球pct专利。

高端容错计算机与普通计算机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它们的高可用性,因此一套错误检测、修复和报警技术系统是高端容错计算机的第二个核心技术。Inspur开发了这种容错技术,在芯片、模块、固件、操作系统、业务应用等方面采用冗余设计,消除单点故障,并采用故障诊断、隔离和恢复等一系列自动处理技术,系统能够自我修复,整体可用性超过99.9994%,满足关键应用的需求。

经过四年的努力研究,Inspur成功解决了许多技术、工程和应用方面的问题,并于2010年8月成功开发出首台32通道高端容错计算机——inspur tissot k1高端容错计算机,填补了中国主要信息设备的空标准。

2014年,Inspur与ibm、sap和其他全球主流制造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国际主流基础软件已经完全支持Tissot k1系统,Inspur高端容错计算机已经进入全球主机行业俱乐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中心市场,信息化将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领先的32通道高端容错计算机的核心技术。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具有更高性能和更强可靠性的64通道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并将自主进程推向更深层次。”王恩东说道。
标题:让国家关键数据跑在自主平台上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29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