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59字,读完约8分钟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创造更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聚集优秀人才等方面采取积极行动。”移动金融是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改善金融支持的重要内容,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发展移动金融可以丰富金融服务渠道,改善金融服务产品,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为模式和结构转型注入新鲜血液。

移动金融是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金融创新是提高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和金融为民服务水平的关键。信息技术是金融创新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呈现出数字货币形态、金融业务信息化和金融服务流动性的显著特征。在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新环境下,移动金融适应了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货币形式的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金融发展史通常与世界文明史同步。随着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在金属冶炼、造纸、印刷、电子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货币形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几个阶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进一步融合,货币形式以数字化为特征。目前,以数字现金形式出现的电子支付工具,如银行卡和网上支付,已经成为社会支付的主流。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整体运行情况分析显示,中国银行卡普及率达到47.69%。数字现金的广泛使用可以节约现金生产和流通所消耗的资源,降低现金流通带来的社会成本,满足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普惠金融的需要。

金融服务信息化显著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近年来,信息技术、金融业务和金融数据的融合加快,金融业逐步实现了业务模式的转变、业务流程的再造和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了资金流、信息流和商品流的融合,促进了业务运营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大大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和响应能力,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使金融机构具备了更可持续和更广泛的金融服务能力。

移动金融服务实现全天候金融服务。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移动金融服务工具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7月发布的统计报告,中国有5.27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了传统桌面互联网用户的规模。移动互联网丰富了基于传统有线网络的金融服务形式,以移动元素为特征,结合更多的智能技术,朝着运营商多元化、服务渠道多元化、应用场景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与他们一起办理金融业务,享受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务,这有利于金融体系向更具包容性、全面性、竞争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移动金融为转移模式调整结构注入新鲜血液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移动金融具有移动互联网“共享、开放、互动”的基因,具有服务渠道多、服务范围广、服务效率高、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优势,能够为模式和结构的转变注入新鲜血液。

加快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平台。移动金融不仅可以依靠银行卡受理网络开展银行卡业务,还可以接入移动互联网开展网上金融服务。具有线上线下互操作和业务融合发展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用性和便捷性,符合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普惠金融”发展方向。移动金融依靠较少的基础设施投资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受众,这有利于弥补农村和偏远地区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它在提高服务效率和降低成本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可以解决发展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问题。

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电子商务是一种日益流行的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通过开放线上线下交易渠道,移动金融可以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探索可复制、易推广的新型典型应用、业务模式和服务渠道,提供满足电子商务企业和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各社会群体对电子商务服务的需求,帮助扩大内需,创造就业机会。

催生新的信息消费模式。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移动金融在金融信息获取、传输和共享的效率和成本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为促进信息消费提供一个安全、可靠、便捷的金融环境,有效促进电子制造、软件开发等相关产业链的升级。此外,随着移动金融向平台和系统发展,它已经成为公众交易信息、信用信息和消费信息的核心载体。移动金融的发展将进一步丰富信息消费的内容,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活跃信息消费市场,催生新的信息消费模式,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

推进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建设。建设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移动金融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城市公共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日常管理、公益事业、生活服务、企业服务等服务资源的整合成本,还可以促进城市服务和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形成多层次、现代化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城市为不同群体提供优质、平等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发展移动金融应遵循的原则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移动金融标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测试认证体系完善、试点推广和产业支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移动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展望未来,移动金融将进入更快发展阶段。推动移动金融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引导和支持,还需要市场各方不断创新。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应保持安全底线,把握以下原则。

安全第一。安全性是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移动金融发展的底线。没有安全,就不会有金融稳定,更不用说金融包容性发展了。移动金融涉及敏感信息,如账户管理、个人数据、金融交易等。其产品的标准化和安全性非常重要。在开展移动金融创新应用时,各参与者应坚持“安全可靠、普遍联网”的原则,推广基于金融ic卡安全芯片的网上卡交易模式,始终把保护客户权益放在首位,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严格执行国家和金融行业相关标准和信息安全要求,让人民在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有效保障金融资产安全。

坚持方便人民、造福人民的理念。让更多的人方便、经济地享受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是金融包容性发展的目标,也是移动金融创新应用的立足点。各单位要坚持服务民生的理念,扎实做好移动金融应用在业务、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移动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安全可靠性、使用便捷性和经济合理性,获得更加人性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坚持继承创新发展。移动金融融合了智能终端和金融ic卡芯片,是金融ic卡的功能扩展和应用创新,是在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下的继承发展。自2011年以来,中国金融ic卡推广先后完成了商业银行发卡系统升级、受理终端改革、电子现金跨行存放、降级交易关闭等重要工作。目前,累计发行超过10亿张卡,成为商业银行新发行银行卡的主流产品,应用环境已经成熟。这些不仅为移动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环境、政策基础和产业氛围,也为移动金融的创新开辟了广阔的领域。移动金融应加快大规模创新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领域现有的金融ic卡受理环境、支付转账清算系统、金融安全系统等丰富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实现继承创新发展的集约效益。

专注于业务整合和发展。移动金融是一个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跨网络的金融创新平台和多业务融合载体,具有广泛的业务适应和业务拓展能力。开展移动金融工作,要注重移动金融跨区域应用的特点,促进金融和公共服务领域各管理部门的跨行业合作,将银行卡受理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互联,实现银行卡业务与网上银行业务的融合,打造多种新的金融应用,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移动金融在跨领域服务中的整合作用,推动商业银行实现从信息服务和交易支付到电子商务和公共服务的包容性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标题:移动金融将进入更快发展阶段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32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