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1字,读完约3分钟
“传统媒体更像是制造业,属于线性生产过程,与读者本身没有密切关系;互联网更像是一个服务行业,需要更多的运营管理,也是一个闭环。”这是时尚传媒集团总编辑廖岷在讨论传统媒体转型时提到的一点。两年后,由苏州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建设的无线苏州,正在积极实践传统媒体从内容服务到产品服务的转型。

无线苏州(ios/andriod)于2011年底推出的主要口号是“城市在手中”。希望在苏州建设一个地方全方位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新闻信息(信息、直播、新闻社区)、社会娱乐(游戏、先锋书库)、公共服务(公共交通、预约挂号、非法查询等)。)和电子商务(公共汽车票、看电影)

据首席执行官石提供的数据,截至1月初,苏州无线用户数量已超过180万(苏州总人口约1000万),日常生活接近30%。用户群体的年龄从20岁到50岁不等,其中21岁到25岁的占14.49%,26岁到30岁的占37.21%,31岁到50岁的占43.95%。这组数字提醒我,35-50岁的人通常是被主流应用忽视的用户群体。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扩大,除了玩微信和qq游戏,还应该有更多方便父母一代人使用的本地生活应用吗?

回到转型的话题,通过传统媒体制作互联网产品的想法通常是将现有内容翻译到手机上。不难理解,媒体的专长是做内容,所以很自然会想到用“转移优势”的理念来做。当苏州广电嗅到移动互联网的热潮时,他们的想法是抓住机遇和城市的入口,进行转型而不是附属品。因此,有了无线苏州的产品,它比传统媒体更贴近当地的氛围,能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无缝连接。

苏州无线除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放在平台上实现电视台和电台的同步直播外,还试图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解决一些城市公共服务中的“痛点”,充分发挥政府的数据价值。举个例子,用户可以通过无线苏州实时查看公交站点情况;你也可以选择当地15家医院的每个科室,预约挂一个号码。我刷了苹果商店的评论,感觉苏州人很喜欢这个产品。最能引起共鸣的是它的实用性,另一个人形容它为“苏州的三维百科全书”。

为了增加更多用户的使用场景,无线苏州正在开放平台中引入第三方应用,并通过分流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但合作的前提是支付接口必须使用无线苏州的账号。无线苏州模式也开始在全国其他城市推广。截至2014年底,该团队已正式与全国28个城市的媒体达成合作,并先后生产了智能贵州、无线石家庄、无线南通等15个城市的产品。我试过了,有些做得很好,有些还比较初级,传统媒体有很强的属性。

传统媒体变革的另一个先锋是上海报业集团推出的《澎湃新闻》。与无线苏州不同,沧都有意占领移动媒体的高地,成为综合性门户新闻客户。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互联网时代强调用户为王,这也意味着渠道和终端的价值在不断提高。传统媒体的转型是必要的,也是正常的。目前,哪种模式能够胜出仍是一个问号。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传统媒体勇敢地试水,摆脱本位主义,全面拥抱互联网。
标题:传统媒体可以华丽转身吗? 无线苏州的互联网转型之路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133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