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5字,读完约4分钟
2014年最后一天,12月份商界发布的中国商品供求指数(bci)为-0.53,两者均增长了-5.95%,反映出本月制造业经济较上月收缩,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根据商业界的监测数据,2014年只有6种商品环比增加,52种商品环比减少,年均增减幅度为-15.45%。
“2015年元旦之后,它将成为近期市场的转折点。市场将在1月和2月迎来一个小市场,随后是3-5个月的回调。今年秋天可能成为市场再次上涨的最佳窗口。这是第二个收尾阶段。”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先驱报》特约评论员刘心田预测。

超卖现象很严重
据《经济导报》记者统计,2014年商品市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市场商品下跌越来越多,呈现19年来的开盘价,下跌89.66%,上涨10.34%;其次,该行业的表现并不明朗,大多数行业主要是下跌。其中,“重灾区”的能源、钢铁和纺织部门都有超过20%的下降。相比之下,农副产品、有色金属和建筑材料属于“轻灾区”,平均下降10%左右;大宗商品价格再次普遍大幅下跌,全年有18种商品下跌超过20%,28种商品下跌超过15%,58种商品涨跌幅度均为-15.45%。

刘心田认为,2014年商品超卖现象值得关注。“所谓超卖,并不是指目前的价格低得不合理,而是参照2012年和2013年的市场表现,原本设计在两三年内完成的下跌速度在一年内就完成了,而且下跌的速度和跌幅都有点‘出乎意料’。”

最典型的例子是原油,它在第四季度一下子下跌了近50%,轻松突破了80、70和60个关口,超出了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与原油类似,铁矿石、液化气、甲醇、pta和许多其他品种都创下了5年甚至10年来的新低。

刘心田认为,有两个主要因素导致了2014年大宗商品的超卖。首先是资本因素,商品中的黄金是从过去1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开始的。因此,2014年中国经济明显放缓,直接导致投资者对大宗商品进行重估。近年来,资本大量逃离大宗商品,因此大宗商品价格暴跌。

二是产业结构因素。“这也是超卖,但产业链中下游品种的启动期早于上游品种。例如,汽油和柴油的下降早于原油,螺纹钢的下降早于铁矿石。这表明上游品种的下降是被动的,被下游品种拉低。原因仍然是供求矛盾。供求矛盾恰恰是产业结构造成的,当前产业结构的真面目是过剩。”刘心田分析说,“全球产能过剩不是危言耸听,制造经济和市场都存在问题。”

2015年值得期待
在谈到2015年大宗商品走势时,刘心田认为,与2014年如此惊天动地的暴跌相比,2015年的市场可能不会重复类似的“壮举”,比如原油价格在3个月内暴跌50%,90%以上的品种大幅下跌,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变化将会收缩,表现将趋于理性,符合市场规律。

“如果没有2014年的疯狂暴跌,2015年将是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回升的一年。然而,2014年的超卖透支了本应在2015年的回报份额。因此,超卖反弹的可能性并不排除。预计2015年仍将继续下降,但上升品种的比例将大幅上升。”在刘心田看来,2015年1月将是近期市场的分水岭。

他认为,大宗商品市场将在1月和2月迎来一个小市场,随后是3-5个月的回调和盘整。秋季可能成为市场再次上涨的最佳窗口,第四季度是第二个盘整期。整体趋势可能告别2014年的暴跌,全年将走出“M”趋势,部分商品和行业可能表现良好。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三国必杀’将进入白热化阶段,而原油的崩溃将形成新一轮煤炭价格的‘迫宫’;农业和副业部门可能受到气候的影响;新材料和新能源相关商品可以发挥...简而言之,对于大宗商品而言,2015年值得期待。”刘心田说。
标题:大宗商品今年或呈“M ”型走势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31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