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7字,读完约4分钟
在物理学中,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和力,它们与中国发展的某些特征非常相似。目前,中国的发展趋势、速度和方向对全球趋势的影响日益成为国际战略研究的热点。

新年伊始,关于全球趋势与中国角色之间关系的话题开始升温。主流舆论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矢量”不仅在于全球趋势,而且越来越成为影响甚至塑造新模式和趋势的前沿力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最近写道,基于中国经济崛起等新的经济现实,一个新的全球政治和经济秩序正在形成。因此,他呼吁美国顺应大势,提升与中国的合作,接受“中国世纪”的到来。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正在从一个新兴经济体转变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与此同时,新的力量正在改变世界格局,西方的中心地位正在逐渐下降,让位于多中心格局,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谈到全球经济活动的趋势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柯成兴说,根据定量计算,反映世界经济活动地理分布的“世界经济重心”在过去30年里从西向东移动了2000公里。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当前“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向中国所在的亚太地区靠近,这反映了全球经济活动的总体趋势...

与此同时,许多意识形态精英密集地做出相互关联的判断并非巧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3%。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增长占全球经济增长的29.8%。即使在经济增长放缓的2014年,这一比例也高达27.8%,居世界首位。如今,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规模的贡献。

当然,“大趋势”和“中国世纪”都反映了专家们对中国当前经济规模、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的预期。清醒的人们应该明白,未来的中国仍然需要确保“发展矢量”方向正确,不犯“颠覆性错误”,以便抓住机遇,利用势头,实现真正的复兴。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几年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出现了许多亮点。

中国财政部4日宣布,新西兰已正式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这表明,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首的AIIB已经吸收了第一个西方国家。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再次表明,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思想和中国的节目正在逐渐被外界所理解和认可。

从倡议建设“一带一路”到提出建设亚太“互联互通”格局,从建立丝绸之路基金到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从实施高铁外交到人民币“走出去”...
通过这些广泛、包容、务实、可操作的外交战略组合,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不断提升,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有效地投射到亚太、欧洲、非洲、拉美等广大地区,不断加强中外利益和感情纽带。

澳大利亚创新金融研究所所长郭指出,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内政是外交的背景。两年来,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法治,在调整结构和转变方式上不断引进新的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中国的改革实践可以称为“改革教科书”。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值得成为各国改革实践的领导者。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内部和外交战略的协调和整合,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理念、模式和标准有望扩展和升级为区域乃至全球公共产品,造福于广大合作伙伴。深深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资本、中国技术和中国市场,也将有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均衡持续增长。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模式,伟大的模式需要伟大的智慧(引用,咨询)。中国的“发展矢量”承载着中国的智慧,其溢出效应有望获得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提供各国迫切需要的新的合作模式和平台,优化多元共生、合作共赢的全球趋势。
标题:大趋势下的中国角色之一:中国矢量优化全球趋势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34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