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0字,读完约3分钟

2014年,虽然金融机构在"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贷款余额有所增加,但增长率和增量却有所下降。农村金融短板亟待填补。

上周,央行发布了《2014年金融机构贷款投资统计报告》,其中披露的涉农贷款数据喜忧参半。

幸运的是,主要金融机构和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银行和金融公司的境内外(县级以下)贷款余额为19.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农民贷款余额5.3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农业贷款余额3.4万亿元,同比增长9.7%。应该说,“三农”贷款余额的增加得益于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服务的努力,而金融机构“出售”的意愿得益于监管部门去年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两次向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实施了“定向减RRR”, 扩大涉农贷款营业税、所得税减免等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农民小额贷款额度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

评论:农村金融的“短板”为何变得更短了

令人担忧的是,当贷款余额增加时,贷款的增长率和增量却下降了。如农村贷款余额增速比上年末下降6.5个百分点,全年增长2.45万亿元,同比增长4408亿元;农业贷款余额增速比上年末下降1.9个百分点,全年新增3065亿元,同比下降422亿元。与监管部门要求确保涉农信贷持续增长相比,农村金融的“短板”变得更短。原因何在?

评论:农村金融的“短板”为何变得更短了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村信贷环境的不完善、农村合格贷款主体的缺乏等原因,农村金融服务客观上是“高成本、高风险”的,金融机构对开展“三农”业务的关注多于动力。特别是去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涉农企业和农民抗风险能力低下。在一些农业大省,商业银行“三农”贷款逾期和坏账压力较大,一些地方涉农贷款不良率甚至达到6%或7%,远远高于商业银行整体不良率。由于风险控制的硬约束,金融机构很难在农村金融领域大胆前行。

评论:农村金融的“短板”为何变得更短了

“三农”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滋养。在农业投融资体制亟待创新的背景下,金融对农业的支持亟待加强。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型农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实体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为适应新的需要,必须尽快填补农村金融的“短板”。

评论:农村金融的“短板”为何变得更短了

在政策层面,鉴于农村地区缺乏合格的贷款主体,需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金融机构缺乏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动力,有必要尽快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等相关改革,全面实施财税等政策措施。 货币信贷和金融监管促进金融资源继续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继续增加,涉农贷款比重不下降。

评论:农村金融的“短板”为何变得更短了

在制度层面,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农业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作为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主力军,多年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今后要继续增加信贷供给,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开发适合“三农”特点的新型金融产品。网络金融将成为支农领域的生力军,今后应鼓励网络金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更加规范的金融服务。目前,虽然互联网金融的总量仍然很小,但其在农村地区的市场份额也很小。然而,互联网金融服务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以及有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能力,将是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有益补充。

评论:农村金融的“短板”为何变得更短了

(作者:肖尽快从昨天的《人民日报》上)

标题:评论:农村金融的“短板”为何变得更短了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