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23字,读完约5分钟
编者按:针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国家果断调整宏观调控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安排未来两年4万亿元资金大力启动内需,决定出台十项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表明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的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什么样的政策连续性和历史必然性?

经济环境控制政策的变化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逐渐蔓延至实体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受到影响。从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已经显现;与此同时,近几个月来,中国物价水平大幅下降,通胀得到有效控制,为放松货币政策提供了良机。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安排4万亿元资金在未来两年内大力启动内需,并确定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

事实上,早在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经济疲软、出口下降和货币贬值的压力下,中国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抵御危机和发展经济的双重效果。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于2005年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物价过快上涨、投资和信贷高速增长等过热现象,中国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紧缩”,结束了10年来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迅速变化,中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发生了一些灵活的调整。今年9月后,央行连续三次降息,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央行票据发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硬约束,明显向市场传递了一个“转向”信号。

这一货币政策从“紧”到“适度宽松”,这是中国十多年来首次在货币政策中使用“宽松”。这意味着在货币政策取向上,国家不再以信贷紧缩为基调,而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过释放资本供给,将继续稳定物价总水平,在拉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调控经济的两大政策各有侧重
人们普遍认为,在通货膨胀时期,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以“相机决定”,但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更灵活;货币政策的可逆循环采取了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控制措施,并与财政政策等其他政策相配合,一般可以控制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相对而言,财政政策的作用往往相对较小。然而,在经济低迷时期,财政政策通常比货币政策更加灵活有效。此外,财政政策和手段具有一定的杠杆作用,能够在宏观经济中发挥立竿见影的作用。研究表明,如果2009年政府主导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万亿元,将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3个百分点。

当然,在当前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货币政策也能有所作为,但货币政策的调节有一定程度;否则,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增加未来通胀的可能性;此外,一般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需要3-6个月的时滞期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从今年9月份的连续降息开始,货币政策将真正发挥作用,直到2009年第一季度,因此预计在2009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在全球经济不再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的下滑趋势将会逆转,中国经济的走势可能会在明年前后呈现出低中高的趋势。因此,如果全球经济没有出现大问题,2009年中国gdp增速保持在8%以上应该不成问题,这也将是中国为防止世界经济衰退、帮助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预期做出的巨大贡献。

政策回暖有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
政府刺激经济的措施出台后,市场出现了报复性上涨。虽然这一波市场将会重复,但市场价值中心将不可避免地上升。这将增强我们市场的信心和人气,也为市场反弹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机会。首先,宏观政策的变化将有利于恢复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稳定资本市场的预期也非常重要。其次,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有助于缓解市场资金压力。从紧缩货币政策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表明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放松,这有利于缓解社会资金紧张的压力;与此同时,随着利率的不断下调,已经大幅下跌并具有一定投资价值的股票市场投资(银行存款与债券交易和基金投资相比)的比较优势将更加明显,股票市场投资将部分增加。第三,从2009年1月开始,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这将有助于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润,值得市场关注。据估计,此次改革将在2009年为企业减轻约1200亿元的负担,这将对企业利润产生积极影响,并有助于稳定上市公司对未来业绩的预期。第四,主要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础产业和相关上市公司将明显受益,同时,由于乘数效应,将对其他相关产业和公司产生不同程度的正乘数效应。当然,会有一段时间的滞后,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分析,抓住机遇
标题:投资者如何分析财政货币政策的变化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36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