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2字,读完约3分钟
“相当多的企业可能不是‘秋天’,而是会进入‘初冬’。”随着官方数据和汇丰(HSBC)本月发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双双跌破涨跌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几天前在一个论坛上发表了上述言论。许多经济学家在微博上转发了这一言论,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冬天已经成为现实
从反映制造业繁荣程度的pmi来看,最近于2月1日发布的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已跌破50线。汇丰(HSBC日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的最终值,已经连续两个月低于涨跌线。

"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已经进入了冬天,宏观经济怎么可能还处于正常状态?"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转发了屈宏斌的评论。
“这个冬天太长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正伟说。
2日,记者回访了关注此事的专家,分析了“中国企业什么时候才能过冬”。
持悲观观点的屈宏斌2日指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已经连续三年“缩水”,利润增速大幅下滑,去年12月同比下降8%。"经济活力如何来自企业的低效率?"

范剑平指出,应该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的情况正在分化。对于石化、化工和煤炭等上游企业,以及钢铁和建筑机械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在过去几年都非常受欢迎,“冬天已经成为现实。”

“这些公司已经进入冬季,每个人的焦虑都在于是‘19’还是‘39’。”同时,范剑平指出,中国有一些行业,如it、大数据、机器人(市场、咨询)、工业自动化设备等新兴行业是新的增长点。企业的订单很多,需求也很大,但他们仍然做得很好。

●冬季企业如何御寒?
抵御“寒冬”的企业和经济何时才能等到“春风”?根据范剑平的分析,2015年将是触底和稳定的一年。尤其是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低于2014年第四季度的7.3%。然而,由于去年下半年出台了各种稳定增长的措施,根据目前掌握的最新数据,去年第四季度末的利率水平可能比第三季度略有下降。

“如果利率是去年9月底的最高水平,那么经济更有可能在2015年下半年触底并企稳。”范剑平表示,根据过去的经验,在利率达到大约三个季度的峰值后,经济可能会见底。因此,可以预测,经济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见底并趋于稳定。

在新的经济常态下,企业该如何应对“寒冬”?
范剑平认为,正在加速发展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缩写)将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机遇。
范剑平指出,上述传统产业的产能在中国可能是过剩的,但从技术上讲,今天所能剩下的只有高质量和丰富的产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这仍可能是“优势产能”。

他认为,未来以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无疑是一项国家战略,但企业应该吸取过去投资过热的教训,抓住当前的机遇。
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企业结构转型是中国经济转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是企业必须形成新的盈利模式。
他以钢铁行业的一些企业为例,指出随着经济向中高速增长过渡,“许多企业将被淘汰和兼并,剩下的企业将形成新的模式,而大企业可能更大,中小企业将更专业化。”

(中信)
标题:中国企业遭遇“寒潮”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3671.html
